李平书画摄影作品进工地,反映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本报特约摄影 李文明
通讯员 宋光镇 记者 于丽爽
京城有这么一场书画摄影展,展出地不是高大上的展馆,而是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没有特别的嘉宾,观众就是工地上的农民工;创作者不是知名书画家,而是石景山区住建委的一名工作人员。近日,在石景山区京西金融街(长安)中心工地,举办了迎五一“我的农民工兄弟”书画摄影展,70幅作品全部来源于工地,反映出农民工的辛勤工作和火热生活。
此次展览有摄影作品54幅、书画作品16幅,其中包括高1.6米、长10米的巨幅油画作品《等班车》,所有的作品均出自李平一人之手。
李平是石景山区住建委的一名普通干部,从事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已有20年,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进出工地,与农民工接触得越多,越被他们身上的朴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因为有油画、书法、摄影的爱好,他决定用手中的一切记录下身边的一幕幕,希望用真实、生动的影像唤起社会给予农民工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倡导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就在两年前,李平利用工作之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最初,农民工看到有人拍自己很紧张,有的把脸扭过去,也有人问是不是记者?拍他们照片做什么?李平总是笑笑回答:“我是你们的兄弟,要让你们的形象如明星一样在展览上露面,在报刊上发表,让人们尊重你们。”此后,李平尽量在远处拍摄,让农民工们保持自然状态,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次,李平下班路过苹果园的一处工地,看到近百名农民工在路边等车,询问后得知宿舍不在工地内,工人们要每天下午6点半下班后等班车回宿舍。看着这些年龄不同、姿态各异的人,李平感触颇深,“其中一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发型时尚,戴了个耳钉,右手戴个手串拿着苹果,左手摆弄着粉红色的手机,跟人们印象中的农民工截然不同。”从此之后,李平每天下班都要来到这个工地,拍摄这些等班车的人,他从拍摄的几百张照片中选出特点鲜明的,开始用油画创作。
历时一年多,长达10米的巨幅油画《等班车》创作完成,画面中的50多个人物形态各异,戴着耳钉啃着苹果的小伙朝气蓬勃、手上布满老茧皮肤黝黑的老师傅眼神饱含沧桑……油画记录了农民工强壮的身躯,朴实的面孔。
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平拍摄了几万张照片,相机的储存卡也存满了好几个。在单位的支持下,他从所有的作品中选出了150张,再通过摄影家协会从中挑出70张,举办了这次展览。
作品展出后,市民和农民工们都很受鼓舞,观众被农民工朴实而坚韧的精神感动,认为这些劳动的人们是最美的人。看着画面中真实的人物、生动的表情,一名农民工说:“作品很感人,能有人关心我们农民工,反映真实的我们,我谢谢他们。”
目前,已经有不少工地发出邀请,欢迎李平带着他的作品去举办展览,丰富建筑工人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