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照)相儿不?”一进入奥林匹克公园,带着浓重口音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绕着鸟巢走上一圈,被“黑照相”骚扰至少四五次,一旦没有表现出强硬拒绝的态度,就可能被彻底缠住,这是市民张先生昨天的亲身经历。令游客们不解的是,“黑照相”的治理力度挺大,可怎么就是打不尽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这非法的买卖已然转入地下,执法人员也有诸多无奈。
“黑照相”跑接力
多年来,奥林匹克公园里的“黑照相”行为一直很让游客们头疼,交片时价格谈不拢便会演变成一场争吵甚至冲突,是最凸显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相关部门加大了治理力度,2014年本报一篇调查显示,“黑照相”从业人员90%来自东北。如今,他们已经纷纷转入地下,老乡之间的“配合”也更默契了。
在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上,记者发现,原先坐落在两旁的照相亭子均已不见,“黑照相”没了营业点,没了冲印照片的地方,买卖原本应该难干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穿着和普通游客一样的衣服,混迹于人群中,更加肆无忌惮。“拍一张吧!这鸟巢马上就拆了,再不拍你后悔一辈子!”对于那些犹豫拍还是不拍的游客,“黑照相”从业人员比以前更加口无遮拦。
北京晚报记者跟踪了一位正在给游客拍照的“黑照相”,一套片子拍完了,一名中年男子出现在照相者的身边,然后取走相机卡。记者注意到,这名男子手中,已经拿了不止一张卡。随后该男子骑上车向公园西门奔去。在门外,早有一名年轻人等着,自行车和一叠相机卡一交,小伙子立刻骑起车,三绕两绕便消失在车流中。大约半个小时后,洗成的照片便拿回来了。
交易总在僻静处
整个园区里,都能听到公园管委会播放的“游客提示”。其中有关自觉抵制“黑照相”的话语,被一次次重申,但循环播放的频率,远远赶不上“造(照)相儿不?”的吆喝声。
“我真没想到最后要了我200块,要钱的时候可就没拍照时那么客气了。”昨天,来自武汉的游客张先生说,原本10元一张的照片,该交钱的时候,因为尺寸之前没说清,不得不额外加钱。除此之外,他们还至少多洗了5张照片,一并强加给他。张先生提到,当时感觉非常无助,附近没有园区的安保人员,打电话报警也来不及了,自己身边带着老婆孩子,面对几个不知道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东北大汉,自知投鼠忌器,最终只好交钱了事。
记者看到,这些“黑照相”谈买卖的地方多在玲珑塔南侧附近,那里的一些游客座椅在灯箱的背面,说是让游客在阴凉处歇脚,殊不知这里却是他们围困游客的最佳地点。远处,执法车辆从景观大道上不断经过,“黑照相”却在僻静处肆无忌惮地跟游客发着脾气。
城管感叹“抓不尽”
园区的东门和西门,招揽生意的“黑照相”并不少见,穿着黑色制服的园区协管队员也不少。记者和协管人员提起职责问题,各个都说,他们除了维护秩序外,工作内容也包括制止“黑照相”的非法经营。他们说,除非抓到他们正在给游客拍照,或者正在交易,否则也没有办法。
昨天下午,趁着执法车辆停在景观大道上,记者也和车上的协管进行了交流。协管人员介绍说,目前有4个保安公司大约130人,在协助园区城管队进行执法。作为协管,一般能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后,暂时控制住这些非法经营者,随后联系城管队员。日常巡逻中,有时很难对这些“黑照相”有太大的震慑作用,看到执法车来了,照相的早就藏起来了,执法车一过,就又回来。
随后北京晚报记者联系了朝阳区城管执法监察局。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取缔奥林匹克公园的“黑照相”,执法部门一直在努力。今年3月景观大道两侧的照相亭已全部拆除,但此后执法人员也确实发现“黑照相”开始打游击的问题。比如,洗照片的工作已经转移到地下空间或者草丛里,甚至转移到园外,让执法工作变得更困难。目前园区内平时巡逻的城管队员有15人,在游客高峰时段会增加至30人。面对已经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会继续加大执法力度,避免让游客受损失。
记者手记
您比“黑照相”拍得更好
记者在与这些“黑照相”交谈时,他们提到,自己没有学过摄影,只是从老家过来帮忙,相机都是调好的,拍摄地点也都是固定的,没什么难度。记者也注意到,他们用相机的模式全部是自动,很多“黑照相”的从业者,对于什么是光圈、什么是快门都没有概念。
一台某品牌的入门级相机,使用全自动模式拍摄,跟您手中的手机相比,没什么两样儿。在这种情况下,您给家人拍照用的是爱心,他们则是应付差事,您说谁能拍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