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只遇21位同道中人 地铁·两本书的邂逅越来越难

2016-04-19 14:3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地铁·两本书的邂逅越来越难

2016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正在进行中,“阅读+我”行动计划同步启动。此前,一群热爱读书的年轻人曾经带着书,发起一场名为“阅读占领北京地铁”的“快闪”,希望用安静读书的行为艺术唤醒人们读书的热情,而有关方面也在努力打造书香地铁,让民众在出行中分享阅读。

拥挤的地铁上,究竟还有多少读书人?记者调查多日,寻找到三位在车厢里捧书阅读的乘客,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与感受。下次乘车,你是否也会考虑带上一本书?

姿势

“面对座椅的位置是风水宝地”

“哗啦”一声,四惠东站的地铁门打开,排在队伍中间的郑宏被一股人潮裹挟着进了车厢。虽说是始发站上车,但他从未奢望在早高峰的一号线上享受有座的待遇。像往常一样,郑宏直奔过道中间面对座椅的位置,“这里既能利用乘客头顶的空间掏出书,又可以避免被门口频繁上下的人流打扰。”

当然,这样的“风水宝地”并非每次都能如愿占领,郑宏也曾不止一次被夹在门口动弹不得,但背在胸前的双肩包总会派上用场,“书刚好可以搭在包上,顶多就是离近点看,况且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趁着换乘站下车人多,还是可以顺势往里挪挪的。”

单程近五十分钟的时间里,郑宏通常可以读上六七十页,“在地铁上不用担心因为杂事打岔,也没有那么多让人分心的因素,效率反倒比在家还要高一些。”郑宏向来看书很杂,最近一年里,《论语新解》、《大数据》、《白夜行》、《失控》等数十本书都曾被他带上地铁,而这些多半与他所从事的财务工作并无关联。

在郑宏看来,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在哪儿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兴趣使然,并不需要刻意遵循别人的“攻略”,“其实只要想读,总能找得到办法,对于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地铁还是书房,又有多大区别呢?”偶尔下班回家太累的时候,他也会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听事先下载好的有声书,“读书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足够了。”

尴尬

“得扛得住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

周日晚上五点,张冉背着双肩包在呼家楼站换上了地铁六号线。她扫了一眼车厢,没有空座,但跟工作日晚高峰相比,已经算得上宽敞,门口座椅旁至少还能找到一处不用跟周围人前胸贴后背的立足之地,这点空间足够她摊开手中的书继续读下去。

从十号线的成寿寺站到六号线的车公庄站,张冉估摸着全程下来少说也要四五十分钟,便事先在包里塞了一本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地铁开出几站后,旁边的座位不时有人起身,一拨拨乘客进进出出,张冉却几乎全然不知,始终站在原地,头也没抬。作为这节车厢里仅有的捧书人,她的身影显得有些特别。

“前些年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抱着手机刷微博、看微信,可一路看下来,满脑子乱糟糟,后来试着带本书坐地铁,感觉完全不同。”张冉发现,相比起浏览手机上琐碎的信息,读书更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甚至暂时与拥挤嘈杂的环境隔离开来。这样一来,哪怕是漫长的行程也不再难熬,反倒变得充实而美好,“只是有一点比较尴尬,在地铁上读书,尤其是读纸质书的还是太少,有时候得扛得住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

张冉并不介意成为另类的少数人,80后的她认为自己骨子里还带着许多传统的东西,对于纸质书报,她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一本杂志的停刊会让她惋惜良久。她很少选择电子书,觉得许多下载平台充斥着网络小说,却很难找到有深度的书。工作在王府井的她,依然保持着经常去涵芬楼和三联书店逛一逛的习惯,“现在网上书店虽多,但想要淘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没那么容易,尤其是愿意带上地铁读的,那得是打心底里觉得有意思的,还是在书店里翻翻更踏实。”

邂逅

“半年时间遇到21位读纸质书的乘客”

每个工作日,“码农”王昆都要搭乘地铁四号线,往返于南五环外的枣园站和北四环的中关村站之间。“单程要一个小时,好的是不用换乘,这段完整的时间拿来读书倒是很合适。”过去一年里,王昆读了54本书,多数都在地铁上完成。出门前,他总要在包里同时装上一本纸质书和一台kindle,再带上一支铅笔,用于随手做批注。读到精彩之处,他还会掏出手机摘录下来,“工序”从来不因在地铁上而打折扣。

这样的习惯一坚持就是五年,王昆发现,在车厢里遇到“同道中人”的情况越来越少,一眼望过去,多半都是“手机族”,这让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既然‘书友’难逢,何不趁有机会碰见时主动过去聊一聊呢?就像读书会一样,或许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下心得。”

去年11月初,王昆在一次途中恰好看到旁边的女士正在读《书剑恩仇录》,便鼓足勇气开了口,“您好,我正在做一个活动,希望记录地铁上的读书人,分享彼此关于书的故事,您是我遇到的第一位乘客,能不能两本书合个影?”让王昆惊喜的是,对方虽是一愣,但并没有拒绝,“我们从她正在读的金庸聊起,她也主动问起我在读的《小众行为学》。”话匣子一打开,两个爱书之人从如何选书聊到公司读书会,王昆还向对方推荐了王怜花的《江湖外史》。

在那以后,王昆每次都会用一小段文字写下地铁上以书会友的短暂经历——“大家都读过的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切入点”,“《硅谷之谜》已经遇到过三位读书人”,“又一位东野圭吾的粉丝”,同时附上两本书合影的照片。只可惜,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王昆一共遇到过21位读纸质书的乘客,“1月底,连续两周都没有发现,整个3月份也只有一位。”

但他没有想过放弃,正如他相信坚持读书可以影响身边人,“过去我妈妈和丈母娘晚上都习惯看电视,来我们家以后,发现我们很少开电视,都在读书,慢慢地也开始喜欢上阅读,现在我妈一周能读上一本呢!”

王昆期待着,在地铁上以书会友的活动可以传递开来,让读书人找到同伴,也让阅读不再只是车厢里少数人的选择,“之前遇到的一位书友后来去了法国留学,我就鼓励她把在法国地铁上遇到的读书故事写下来,没准儿‘地铁阅读’还能扩展成‘国际版’!”

探讨

“M地铁·图书馆”如何叫好又叫座

在书香地铁的打造上,地铁四号线已经率先迈出第一步。今年的北京阅读季,“让乘客在出行中多一个阅读平台和场所”的理念也将继续在这里延续。平安里站内,“M地铁·图书馆”主题展览正在进行,不时有路过的乘客驻足观看,依次排开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等电子展板上,均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链接至相关书目进行阅读,这样的展板同样出现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东门和圆明园等站点。

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M地铁·图书馆”是由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自去年1月12日开展至今,先后推出《我们的文字》、《文津十年》、《向着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年画》四期主题阅读。每次活动期间,会从国家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筛选十本推荐书目,并在四号线上设置一辆“M地铁·图书馆”专列,车厢内提供电子图书的阅读入口,供乘客扫码后浏览。据统计,目前累计阅读量约17万人次,其中,《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等位居榜单前列。

今年,“M地铁·图书馆”项目计划围绕儿童读物、城市发展等开展活动,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第五期主题暂定为《民国时期的儿童阅读》,预计将在“六一”前后推出。

不过,记者在四号线上随机采访乘客和工作人员时发现,10位受访者中,只有1人曾经在车厢显示屏上看到过“M地铁·图书馆”的宣传,但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其余包括售票人员和安检人员在内的受访者均表示不了解该项目的存在。

谈及使用,乘客李女士表示心存顾虑,“地铁里没有无线网络,需要耗费数据流量,更何况很多时候信号并不稳定。第一次扫描后,还需要注册成为国图电子资源的用户,可路上本来就匆忙,恐怕很多人都懒得再花这个时间。”此外,李女士还建议拓展阅读书目,“既然希望推广开来,那就有必要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不然每期主题只有区区十本,反倒限制了许多人的阅读。”

责任编辑:曹薇(QN0003)  作者:宗媛媛 李双南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