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师傅王广和从37岁的刘亮手中接下“拜师茶”时,他心中一阵欢喜。“师傅点破一层纸,省你悟得十年功”。为了传承工匠精神,日前,北京建工六建启动了一场签约导师收徒仪式,3名劳动模范和一名总工程师现场收下了10名年轻的新徒弟。
说起收徒,今年58岁的王广和深有感触。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师傅带徒弟”可是建筑行当的一门“规矩”。1980年,王广和来到六建后,第一位师傅就是一位北京市劳模。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达到了二级工专业水准。此后几十年,从工长到统计员,从计划员到项目经理,王广和一步步地成熟,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0年和2005年,王广和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和全国劳模。
“广和当了13年项目经理,干了21项工程,不仅项项有奖,还有三尊鲁班奖,励骏酒店等都是老客户的‘回头活’。”北京建工六建的党委书记郭英告诉记者,老一辈的“工匠”们,有着共同的特质——工匠精神:崇尚荣誉,管理精湛,市场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卓越。
“不光是技艺,师傅的言传身教,认真踏实做事的态度,也让我很受益。”王广和说,尽管和上世纪比,如今建筑行业已经有了高科技的“武装”,但很多环节还是得靠精细的手工。他希望退休前能把近40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年轻人总爱问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成为劳模?其实首先应该琢磨的是怎么爱岗。劳模不是宣传出来的,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劳模不需要深厚的背景,不需要多大的平台,但需要在自己小小的岗位上能吃苦,在普通的业务里深钻研,在艰巨的任务面前肯奉献。”同样是全国劳模的隋世忠导师在现场和徒弟们聊起了体会。
隋世忠说,今天的建筑行业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复杂得多,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因此更需要青年肩挑起责任,在岗位上追求争创一流的精神。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传帮带”,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