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陶苑"工作室——"我的泥巴会说话"

2016-05-07 14:5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的泥巴会说话

姚怡留下的唯一一件作品出自一名四年级男生的手。她说她的终极目标是有个俱乐部,孩子们高兴地玩泥巴,不再担心费用。

姚怡拜固安陶艺传承人为师,从炼泥开始,整个流程遵循古法。陶艺更多的是手工成型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拉坯。

烧坏的作品被姚怡布置在庭院里,她说任何一件陶艺作品对孩子来说都是唯一的,留着重新装修时可以铺地面。

姚怡工作室教师大多来自美术、学前教育专业。她还不断招聘新人,也有年轻人慕名而来。

姚怡将孩子们的作品反复烧制打磨、上釉,直到孩子们满意才收钱。孩子们开心是当老师的快乐。

朝阳区古塔公园一栋林木掩映下的木屋里,姚怡和一位年轻人在忙着将各种造型的陶艺作品装窑。

工艺美术专业的姚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美术老师,而且一干就是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怡接触到陶艺,觉得可以用在教学中,就让学生们试了试,效果挺好。于是她开始研究陶艺,并将陶艺引进学校课程。随着学生作品屡屡获奖,不仅姚怡的陶艺课程成了特色课,学校也成了陶艺特色校。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陶艺制作在校只能完成制坯,上色和烧制需到校外另找地方,这让姚怡觉得不完美。

2010年下半年,姚怡辞去了教师工作,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想得很简单,有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孩子们开心的玩泥。” 姚怡说,“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太多,动手能力差。泥巴的创作便于孩子们表达思想,陶艺制作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会让孩子们对材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另一种表达方式。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童年时光的纪念。”

创建工作室并不简单。为了实现目标,姚怡从山东请来工程师建窑,目前她的气窑算是离城区最近、最大的。“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起初直接进学校推广陶艺课程,在美术课上给老师当助教,只收材料费。那时没帮手,有时要从东五环到海淀上课,很多东西自己装车卸车。” 姚怡说自己做事可以,挣钱难。

几年下来,姚怡对陶艺有了自己的感悟,她说自从爱上陶艺,就理解了手工艺品价格高的原因。她说她购买手工艺品不还价,觉得那是对“手”的尊重。

姚怡把工作室定位在艺术教育而非简单的陶艺吧,她认为“艺术教育本身不是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人对美的认识,长大后用到生活工作中,就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她要让孩子们了解传统,为民族自豪。她的“怡和陶苑”工作室每年承接上万人次的课程,她觉得陶艺的好时代就要来了。

责任编辑:何方(QN0035)  作者:程功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