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是很多人的爱好,随着京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逐渐铺开,在身边的图书馆读书已不是奢望。
这其中,老年人是造访社区图书馆的主力军。安静、闲适的文化氛围,无疑能获得老年人的青睐。读书的老年人,他们还需要什么?期待什么?
“眼睛都看不清了还坚持做笔记”
康家园小区附近的巷子拐角处,藏着一个由两层小楼围合而成的狭长院落。与门口大大小小十多个牌子相比,位于院落深处的高碑店地区图书馆并不容易被察觉。
82岁的王新安是这里的常客,每天下午三点多,睡完午觉的他总要溜达着过来待上一个小时,“从2007年开始,图书馆还在门口副食店那儿的时候我就经常去,后来搬到这里面,还是风雨无阻,天天都来。”
最初两年,老爷子迷上了四大名著,每次一看起码就是两个小时。可纵然如此,一本《水浒传》或《三国演义》读下来,也要花上好几个月,“我琢磨着,看书还是太慢,时间不够用,后来就改看报纸了,一个小时能看两三种,信息量也大。”
在王新安的随身装备里,每次都少不了一个巴掌大小的便签本和一支圆珠笔。无论是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还是鸡蛋壳洗抹布的技巧,都被他工工整整地摘抄在小本子上,“岁数大了,脑子记不住,写下来回去还能再看看,也跟家里人讲讲。”晚饭过后,老爷子会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誊到专门的笔记本上,“也不指望有多大用处,就是想多长长见识。”
“泡”在图书馆的日子里,王新安结识了不少常来读书看报的同道中人,75岁的丁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今年1月,丁老先生买菜路过门口时,偶然发现原来家门口就有图书馆,而自己一直不知道,“过去我都是坐着75路公交车,到朝阳图书馆那边看书,大老远的,跑一趟也不容易。现在就方便多了,一周能来三四次。”
除了在家里一直订阅的《北京晚报》,丁老先生也会从架子上取些其他报刊杂志随手翻翻,偶尔还用之前办过的读者证借上几本清史方面的书籍回家,“看书就是图个消遣解闷儿,这边老人多,大家能互相交流交流。”
管理员郑学文对此深有感触,据她观察,工作日期间,图书馆的老人比例高达80%,“各行各业的都有,像刚才那位丁大爷,就是北大学医出身的,人也热心,谁身体有点毛病,或者拍了片子不懂,就拿过来给看看。”
平日里,郑学文还要负责给老人们当“知识库”,“前段时间,有老人就问我,小郑,供给侧是什么意思,还真把我给问住了,我赶快上网查了告诉人家。有几位老同志特认真,眼睛都看不清了,还坚持做笔记,遇上好文章,恨不得通篇都给抄下来。”多年工作下来,郑学文对这些“老面孔”也都有了感情,“有个88岁的大爷之前经常来,还说要给这儿带盆牡丹,可两个月都没见,我心里挺挂念的。”
郑学文期待着,图书馆的条件可以更好一些,让老人们翻阅起来更便利,“其实书很多,随时都能调来,可就是没地方放。之前也申请过三次,希望能再增加三排书架,可过了两年,也没给批下来,只能先挤挤放在桌上。”
老花镜、卫生间……
吸引老人来阅读的不只是书
“沿着这条街,一直往西走,右手边一排平房那就是。”隐藏在街巷深处,安贞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名气”却不小,顺着路边居民的指点,记者很容易便找到了这家遮蔽在道旁树荫下的图书馆。
与社区居委会同在一片屋檐下,安贞街道社区图书馆面积并不大。进门就是两排玻璃书桌,四十多种报刊分类挂在墙边的报纸架上。再向里走是杂志摆放柜,最里则是书架。仅有百十平方米的地界,却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临近午饭时间,这里仍有六七位老年人围坐阅读,与门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相反,馆内只能听见报纸翻动的沙沙声。
年逾九十的李建华(化名)是这里的常客,除了中午休息时间,他几乎整天都“泡”在这里,风雨无阻。
“这图书馆条件很好,最适合我们老年人。”李建华爱读报,还有《百年潮》等杂志,图书馆内丰富的书报资源让老人非常满意,与此同时,让老人选择这里的,还有一点“客观因素”,安贞街道社区图书馆的“配套设施”较为完备,不仅入口处设计了方便轮椅进出的坡道,图书馆还备有免费提供给老人的花镜、饮用水,“而且图书馆边上就是卫生间,去着方便。”
不要小看这卫生间的远近,李建华坦言,老年人身体条件差,腿脚不利落,“人有三急”时,最需要的就是身边有一个卫生间:“我家旁边还有个图书馆,条件也挺好,就是没卫生间,所以我就不去了。”
除此之外,图书馆报纸杂志种类的选择,也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每年订阅哪些书报杂志,图书馆都会向读者进行意见征集,再将读者的意见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图书馆的主要读者就是老年人,他们爱看一些历史类的杂志,娱乐类就不喜欢,所以杂志报纸选择的种类要有针对性。”
亦有遗憾之处,李女士表示,由于社区图书馆的运营费用相对固定,能够订阅的书报杂志也有费用限额。在此限额下,如何合理分配还是一门学问:“有些报纸看的读者少,但订好几份,我们觉得就还不如把这个钱,再多订一份其他报纸。”主笔 吴楠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