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外出到城市务工成为一股风潮,大批农民工涌向大城市。这其中,打工妹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群体。不过,最初走出来闯世界的第一代打工者大多是迷茫无助,甚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最初的工作条件、薪酬待遇以及他们自身的精神面貌也都不尽如人意……
现在的他们已不再是当年自卑无助的打工仔、打工妹了,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也变成了“维修师傅”、“快递小哥”、“家政阿姨”……从“打工妹”到“新生代打工者”,她们的文化水平已经比过去大大提高,一些人甚至接受过大学教育;她们追赶着时尚的潮流,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她们自尊自信,认可自己的价值,追求地位的平等,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就觉得低人一等,面对歧视敢于还击……
做保姆也要学无止境
杨永莉,49岁,来自安徽省。她有初中学历,其实给人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按说收入也足够用了。但她觉得自己懂的还远远不够。“现在可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是看你长得壮,有力气,人家就愿意雇你。现在的雇主可挑了,不光要看长相,挑学历,会做饭,还要考察阿姨的性格,最好还会开车。”
杨永莉说,为了弥补自己的劣势,她平时也很注意收拾自己,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是“带牌子”的——尽管不是大品牌,但也不能一看就是地摊货的那种。她还烫了大波浪卷的头发,有时候甚至会涂上口红。她还买了OPPO拍照手机,“你要给孩子拍照片,发给爸爸妈妈看啊,有时候还要跟他们视频聊天,让他们看到宝宝在干啥。”杨永莉还花几千元上了家政公司的培训班,学了月嫂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她还订阅了很多微信公众号,都是关于婴幼儿护理、辅食制作、幼儿疾病处理的,把孩子哄睡了,她就自己学习,把手机上的内容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没事的时候就反复看。要是孩子突然有什么情况她处理不了了,她还会用微信跟家政公司的老师视频通话,让她们帮忙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多数雇主对杨永莉都很满意,所以对她格外好。有的雇主会给她买衣服、买护肤品;有的在寒暑假还主动让她接孩子来北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甚至一起接受家教老师的辅导;端午节、中秋节之类的大节,一些雇主会送她很贵的粽子礼盒、月饼礼盒,过年还会包红包给她,从外地回来也会给她带礼物。“将心比心,人家对我这么好,我也得好好干,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杨永莉说,自己很感激这样的雇主,所以工作也格外认真卖力。
阿姨也有“经纪人”
在北京,有家挺有名的家政公司叫“阿姨来了”,从名字就能嗅到互联网和O2O的味道。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家政,正是这家公司的特色。
这家公司,有300多名阿姨经纪人。经纪人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星,他们才有经纪人,帮他们打理日常的工作事务。阿姨的经纪人跟这个相似,300多名经纪人会帮自己管理的阿姨安排工作,除了前期的客户沟通、安排面试、下单签约等,还要负责后期的回访雇主、跟进阿姨服务、培训阿姨等工作。阿姨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剩下的“行政性”事务全由经纪人负责。
这里还有一所“阿姨大学”。不过,这所“大学”并没有教育部颁发的高等教育毕业证,这只是家政培训学校的一个别具一格的称呼。但之所以起这么一个名字,其实也挺有深意,而且是有来头的。“阿姨来了”的联合创始人邹小舟说,他们看到很多阿姨初到北京时,都想去北大、清华转转,徜徉在清华或北大的校园里,眼睛里透露出羡慕与向往的目光。当然了,以阿姨们的文化层次,对这两所学校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但那种对进步与求知的渴望还是很让创始人感动。后来,就有了这所“阿姨大学”,校长是著名经济学家、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袁岳。
上“阿姨大学”,是要收费的,一般的课程都得好几千元,而过去,不用说收费的培训了,就是免费的,刚从农村走出来的阿姨都不愿参加,她们都迫切地希望赶紧上户挣钱,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搭在技能的学习上。现在可不一样了,谁都知道技能的重要性,有经验、技术好的,工资拿到七八千元很是稀松平常,月薪过万的也大有人在,阿姨们开始重视技能的提升,都愿意自己花钱交学费,即使是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阿姨,也常常利用下户的时间再去提升一个层次。因为会做饭和做得色香味俱全,就是两个层次,做出饭店大厨的水平,又是一个层次;会带孩子和科学育儿,会做早教等等,又是几个不同的层次。技能层次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她们的等级和收入水平。邹小舟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接待过一个客户,愿意出年薪30万元聘请一位阿姨,只要她的服务够好,钱并不是问题。为此,公司还专门搞了一次大规模的阿姨海选。
游学之旅开阔眼界
收入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阿姨感受到了职业尊严。更意想不到的回报还在后面——阿姨也可以组团到国外旅游!作为奖励,很多表现优秀的阿姨获得了免费出国游的机会,还有很多阿姨为了增长见识而自掏腰包。“江浙沪美食之旅”、“深港澳游学”、“粤菜美食之旅”、“日本精细化服务之旅”、“韩国、美国深度游”等等,边玩边学边交流,这不是普通的旅游观光,而是鼓励阿姨开阔眼界、交流经验的游学之旅。邹小舟说,这也是为了让阿姨们亲身感受学习国际化的服务与管理,培养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更让人意外的是,“阿姨们可不是很多人眼中收入低、舍不得花钱的打工妹,大家花起钱来很爽快,购物血拼的时候一点也不心疼,刷几万元的都很常见。”
前不久,公益组织打工妹之家迎来了20周岁的生日,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为农村走进城市寻找工作的打工妹服务的组织。他们20年来的发展见证了外出务工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的发展历程。就像打工妹之家创办人谢丽华说的:“当看着一个个挺着腰杆、昂着头走路的打工妹,即使是在做家政服务,她们也做出了几分尊严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对她们有了更多的敬意!20年的时光已然让我们更加艰辛,只要我们撒播希望的种子,努力了、付出了,我们的力量就会强大起来,就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还要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