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聚集地——匠人公社

2016-05-26 09:28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五月初的密云城还不是特别热,初夏的微风沿着潮白河吱溜溜儿地到处游走,捎带着一阵阵密集而有节奏的鼓声,隐隐约约传入人们的耳中。一打听,原来是密云老友季咖啡馆的露台上在开一场手鼓沙龙,二十几位没有音乐基础的密云青年,在老师的指导下打起热情四溢的非洲鼓。

这是一场由密云“匠人公社”组织的沙龙活动,这个手艺人团体成立大半年以来,已经组织了读诗会、书籍分享会、摄影沙龙、音乐沙龙等各种活动几十场,吸引了大批抱有文艺梦想的密云青年。

“匠人公社”最初的成员,很多都有相似的大都市漂泊生活经历,最终却回归密云,回归到田野和农舍。他们说:我们是一小撮儿“有态度”的密云手艺人,想要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传递文艺清新、积极向上的生活正能量,带动密云人“文艺慢生活”的新风尚。

梁晴到现在仍坚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她把自己开咖啡馆和组织“匠人公社”的经历以及期间的想法用细腻的笔触记下来,并装订成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日记书”。

西点匠人 张丽炜

读书时的标准学霸,现在是厨娘一枚。打小就是个有调调的吃货,炒两小菜非得配杯红酒才觉得到位。上班两年,为了所谓的安全感,报考了区里一份“稳定工作”。日子晃晃悠悠着过,上班下班看美剧,腻了。于是突发奇想,买个烤箱玩玩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烘焙,每个夜晚扎进厨房奋战到深夜,一扎好几年,修成个半熟的正果,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好几打天天蹲在她朋友圈等着抢糕点吃的铁杆儿粉丝。

梦想匠人 梁晴

她是“匠人公社”最初的提议者和组织者,她用自己的不懈奔走和三寸不烂之舌拉扯起这个组织。但她自己却说,自己空有一颗“匠心”却不是个手艺人。她的从业经历与文艺没有半毛钱关系,在互联网、电商行业打拼了18年,倦了。突然一天看到那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于是她做了一回众人眼里的勇(二)士(货),毅然辞去外企高薪工作,回密云开了一家小咖啡馆“老友季”,并怀揣着一个做民宿的梦想。她每天以“文艺”会友,传递自己“慢生活”的理念,闲暇时浇花喂猫种菜发呆。她说,下半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这家小馆子开到地老天荒。

书衣匠人 刘静

她年轻时是密云第一服装厂的工人,过惯了传统国企“被国家包养”的日子,直到厂子在市场经济的洪流冲刷中倒闭。她早早失去了丈夫,一个人带着孩子下岗创业,用自己手里的一把剪刀开路,呕心沥血终于成了密云城里服装界的“风云人物”。几十年过去,孩子成人,她也停下了脚步安度晚年。遇见“匠人公社”的那一天,她才知道,自己给人做了一辈子的衣服,原来书籍也可以穿这么漂亮的衣服。于是她重新拿起自己的剪刀,变成了一个“文艺范儿”的老太太。

音乐匠人 张凌

他是潜伏在“体制单位”多年的文艺男青年,毕业于北京音乐学院音乐系,精通各种乐器,20啷当岁混迹乐坛,12年前在密云组建摇滚乐队,全国各地走穴,演出获奖无数,风光无限。朋友说他:才华横溢,溢到密云水库大坝都拦不住。20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密云,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西北人。密云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经带着音乐全世界流浪,如今在密云安心创作、教学,给爱音乐的人以启迪教导,学生遍布全国。

美术匠人 崔海涛

他有一份央企的工作,工作日在市区上班,周末回密云,本来生活安逸,吃穿不愁,却藏不住自己向往绘画的一颗红心,放不下自己读书时的美术专业。2015年年底,他终于说服了家里人,跟妻子一起改造了家中闲置的车库,投入2万多元,把30平方米的车库装修成自助艺术室。每周末他都安排美术沙龙和体验课程,包括油画、亲子涂鸦、画瓷、画蛋等创意活动,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半年就吸引了数百人次前来学习和体验。他把艺术的气息带进了以往乏味的社区生活。他和妻子的工作室叫“吉祥牛牛自助艺术室”,牛牛,是他多才多艺的儿子的名字。

咖啡匠人 张传军

听名字就知道他风格老派,看似天性严谨,生就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却喜欢混迹在这个充满阳光特质的小群体里。军人出身,后进入北京电力公司十载。偶与咖啡结缘,顿悟人生要每天系围裙“炒豆儿”才算完美,遂辞去工作,于2013年回到密云,在自家位于穆家峪镇辛安庄村的小院成立“山人”咖啡工作室,每天“炒豆儿”烘焙咖啡,也教人煮咖啡,过起闲云野鹤般的慢日子。在此期间,遍访国内大咖名师,结交咖啡好友,成了圈子里著名的“咖啡山人”。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作者: 和冠欣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