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北京软件周“大数据、大软件、大应用”论坛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员姜广智透露,“十二五”期间,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了从产品业态、服务业态到融合业态的转变,从2000年北京软件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到如今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北京市被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一季度软件产业收入增速达到了13.9%,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说到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北京市的工业云平台。据北京软协副会长、数码大方董事长雷毅介绍,北京工业云的平台从2010年开始建设到今天,目前已有18万家单位进行登陆。
“当企业发布任务时,我们知道承接任务的是谁,做过什么,能做什么,他的产品、他的能力,包括质量标准,我们供需中间有一个对接,互相了解。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资料、资源被社会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生产门槛降低,很多产品被设计出来,通过在互联网上交流,整个创新门槛也在降低。”雷毅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工业云在中国16个试点省市里率先被验收,目前正在服务于北京智能创新设计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北京的科技资源、创新资源与天津、河北的生产资源对接起来。
那么北京工业云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例子发现端倪——阀门工业云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阀门企业约有1800家,整个产值2500亿元左右,但是如何在这么多的生产企业中找到所需要的阀门呢?据了解,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面,有300多家企业,超过3200万个产品在这个阀门工业云平台上交易。供应商可以根据这个平台介绍自己各方面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寻找有可能合作的商家。
据姜广智介绍,未来将是一个“软件+”的概念,一个智能硬件的主要价值以后很可能是软件,价值的增值方式可能也是软件,所有新的业务模型都建立在软件的基础上,“软件+”有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成为智慧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