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踢足球的女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男孩子!”
柴麦莉斯是个踢足球的女孩,她心里住着一个爽朗、勇敢、坚持的男孩子。“那就是我自己。”这个蒙古族姑娘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
东六环外,通州潞城镇中心小学,柴麦莉斯站在操场边,场地里,一群10岁左右的女孩子,追逐着皮球。她们每一个漂亮的动作,都会得到柴麦莉斯的喝彩。
这是柴麦莉斯的“小男孩儿”们,她们可不一般,踢遍京城无敌手,仅去年一年就拿下5个冠军。
四年前,潞城镇中心小学别说女子足球队了,连足球场都没有,足球也只有三个,还是通州区教委送的。
正是柴麦莉斯,改变了这一切。
“麦莉斯”在蒙古语中,是大兴安岭的一种红松,寓意坚强、坚韧、坚持。
13岁开始踢足球的柴麦莉斯就好像那挺拔的红松一样,从没放弃过对足球的热爱。
初中时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为了足球梦想,她没有考呼和浩特的重点高中,而是到北京大兴一职读高中,因为能进入北京四队,继续踢球。但后来,她没选择成为职业球员,高考后,她到首都体育学院足球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又放弃在高校任教,直接来到小学教授足球,“我要把足球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这是柴麦莉斯的足球梦想。
2012年,柴麦莉斯成为潞城镇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准备为这所学校填补上足球的空白。
“先建支女足队吧。”柴麦莉斯寻思着,女足容易出成绩,也更容易得到学校、家长的支持。
学校没有经费,柴麦莉斯就自己找同学“化缘”,甚至投入自己的积蓄……终于,潞城镇中心小学历史上第一支女足校队诞生了。
“喜欢足球吗?那就用力喜欢、全力以赴去努力,不要让自己后悔!记住,越努力,才会越幸运!”第一堂课上,柴麦莉斯的话让小队员们热血沸腾。
如柴麦莉斯所愿,孩子们“将喜欢进行到底”。一个冬天的周末,球队自由训练,一位瘦弱的女孩子默默对着墙练习射门,一天下来踢了足足1000多次球。“天那么冷,她还穿着布面的球鞋,脚都冻木了,可她还是乐呵呵的。”柴麦莉斯说着,眼里闪烁着泪光。
带着孩子们刻苦训练球技,柴麦莉斯想的并非只有球队的成绩,她还希望能让孩子们的未来多一个选择。
潞城镇中心小学非京籍学生比例曾高达70%,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念到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柴麦莉斯就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女孩儿,刚刚小学毕业,就被家长逼着辍学,帮着家人安装铝合金门窗。柴麦莉斯一说起这些,就很愤怒,“也许球踢好了,孩子们就能多条出路,比如进专业队,比如特长加分……”
一次,五年级队员周慧丽在家干农活,机器打伤了她的手臂,大臂、小臂双双骨折,休养了一年。因为家里不宽裕,父母担心孩子踢不出成绩,就想让孩子放弃足球。
柴麦莉斯特意买了一堆东西,上门探望周慧丽。见孩子特别想继续练球,柴麦莉斯苦口婆心做通了家长的工作,终于把周慧丽带回球队。一年后,周慧丽顺利进入北京四队。
也不是所有人,柴麦莉斯都挽留。一个球员觉得练球太苦,不想练了。柴麦莉斯没说什么,同意她退队。后来球队的成绩慢慢好起来,那个孩子又想回球队。柴麦莉斯坚决没同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几乎每周,柴麦莉斯和她的小队员们都有比赛,甚至还会和男孩子、教师较量。“以赛代练,能发现我们的弱点。”柴麦莉斯说。
比赛多了,孩子们站在球场上,一点不怯场。
“不要怕输!”柴麦莉斯一直这样要求孩子们。在她的球队中,主力和替补基本没什么界限,孩子们机会均等。“每个孩子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能因为自己想赢一场比赛就剥夺几个孩子的机会。”柴麦莉斯说,“我希望孩子们能享受比赛,更加团结,而不要对比赛过于功利。”
2013年,第一批球员刚训练8个月,就参加了北京市小学生足球联赛,一路杀进决赛,成为最大的“黑马”。
决赛中,面对海淀区一所小学。对方队中不少是六年级孩子,而潞城队这边最大的球员才四年级。
以小打大,上半场,潞城队就丢了三个球。柴麦莉斯并不着急,她竟又派上了几名替补球员。“今年输了,明年我们还有机会,让更多的球员感受一下市级比赛的气氛,冠军迟早是我们的。”柴麦莉斯说。
虽然拿了冠军,但海淀队的教练似乎心有余悸,“一年后,这支队伍了不得。”果然,一年后,潞城队毫无悬念地拿下冠军!
夺冠后,柴麦莉斯拿着几千元的赢球奖金,请孩子们吃了一顿好伦哥。
“孩子们,不容易!”柴麦莉斯的眼圈又红了。
原来比赛前,潞城队的队员每人只吃了一桶方便面,对手吃的则是肯德基。这令潞城队的球员羡慕不已,要知道,她们中的很多人还从没吃过肯德基。
“我们比赛完了,去撮一顿大餐。”柴麦莉斯的许诺,让球员们士气高涨。自此,打完大赛吃比萨,成了球队的传统。
如今,柴麦莉斯的队员们,有的进了国少队,有的进了北京四队;没有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们也把足球当成了最好的伙伴……
“看着她们长大、走远、高飞,我很满足!”柴麦莉斯说,这是足球给予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