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客在旅途中的不文明行为屡有曝光。早在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便下发《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此类行为。昨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修订版《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将游客9类行为纳入“黑名单”, 并首次将旅游从业人员纳入监管范围,此外还细化了各地旅游部门对不文明行为取证范畴。
变化 导游欺骗游客将入“黑名单”
记者注意到,旧版《办法》主要是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细分和约束。在新版《办法》中,首次将从事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 纳入监管范围。
《办法》规定,旅游从业人员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出现价格欺诈、强迫交易、欺骗诱导游客消费;侮辱、殴打、胁迫游客;不尊重旅游目的地或游客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风俗禁忌;传播低级趣味、宣传迷信思想;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旅游不文明行为,将会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此外, 因监护人存在重大过错导致被监护人发生旅游不文明行为,将监护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旅游不文明行为增加至9类
在旧版《办法》中,共有6类旅游不文明行为,新版《办法》中增至9类,新增的3类分别为:不顾劝阻、警示从事危及自身以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定;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严重扰乱旅游秩序。
其他6类原有的不文明行为则包括:扰乱航空器、车船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涉毒活动;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等。
根据此前的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保存期限大多为一至两年,期限自信息核实之日算起。新版《办法》根据不文明行为的分类,明确了信息保存期限为1年至5年。
比如,旅游不文明行为未受到法律法规处罚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信息保存期限为1年至3年;旅游不文明行为当事人受到行政处罚或法院判决承担责任的,信息保存期限为2年至4年;最严重的则是当事人违反刑法的,信息保存期限为3年至5年。
事发地户籍地均可调查取证
新版《办法》针对不同渠道举报、不同地区的不文明行为采集取证有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员产生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向上一级旅游主管部门报告。
此外,媒体报道或社会公众举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由发生地旅游主管部门予以调查核实,当事人居住地或户籍地旅游主管部门应予以配合。发生在境外的旅游不文明行为,由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或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外交机构、旅游驻外办事机构等途径进行调查核实。
部分旅游不文明行为案例
大闹航班致延误 施骜,女,四川人
不文明行为事由:该游客2014年10月19日,乘坐柬埔寨吴哥航空公司K6989航班从柬埔寨暹粒返回成都。登机后,后排乘客入座时碰到其头发,继而引发口头争执、辱骂和推搡,经空乘人员和随团领队劝阻无效。事件造成航班非正常延误约1小时。
殴打店员致人伤 荣嘉欣,男,上海人
不文明行为事由:该游客与妻子于2014年9月26日晚10时,在札幌入住酒店附近的罗森便利店购物,因妻子在付款前即撕开包装食用,遭到店员制止。该游客认为店员有辱其妻,随即挥拳殴打店员,导致该店员鼻子和脸受伤。当地警察以现行犯罪名拘捕了这对夫妇。
强开机上应急门 周跃,男,北京人
不文明行为事由:该游客在2015年1月10日凌晨,由昆明飞往北京的MU2036航班上,强行打开飞机41L、42L座位旁两道应急舱门,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他的违法行为予以治安拘留15日处罚。文/记者 罗晓静
追访 多部门联动治不文明出游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4月至今年清明小长假,已有17名游客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黑名单”,最长的记录将被保存三年。
今年2月初,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也出台《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协会表示未来会跟各个旅游部门进行联动,共同治理文明出行问题。
由于“黑名单”不具备强制性,此前多数游客都认为,其最多只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不过,随着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对于“黑名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发现,在旅游活动中一旦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上了“黑名单”,都将受到相关的处罚并需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国家旅游局此次下发的新版《办法》,多名旅游业内人士表示,更加细致严格的规定不但会让游客“长记性”,也给旅游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