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 朝阳区开展系列专题调研 年底前消除51.46公里黑臭水体 完善快速路网
广渠路二期 今年全力完工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蒲长廷)作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朝阳区特别开展水环境治理、绿化生态、道路、市政等方面的系列专题调研。
昨天(12日),记者从朝阳区获悉,为助力城市副中心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朝阳区将把道路建设、水环境治理、绿化建设作为突出重点任务,助力服务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同时加快功能疏解、“大城市病”治理,提升区域发展品质。
今年全力完成广渠路二期等19条路建设
朝阳区位于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与通州地域相接(交界线共48.6公里,沿途经过金盏、常营、管庄、黑庄户、豆各庄、十八里店共6个乡)。连接朝阳和通州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运行效率。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朝阳区将聚焦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新建及改扩建百条主次干路、支路和断堵头路,以东部、东南部地区为重点,完善快速路网。今年将全力完成广渠路二期(西起东四环大郊亭桥,东至通州区怡乐西路)、东坝南二街一期等19条主次干路、支路和断堵头路建设,积极推进化工路、东坝南二街二期东段建设,茶家东路建设,优化东西南北向骨干路路网,提高东部廊道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在推进广渠路二期道路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对道路两侧的环境进行整体整治提升。”朝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地铁建设,如地铁3号线、7号线东延、12号线、17号线,京沈高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将全力做好拆迁以及项目的各种协调配合工作。
年底前 消除51.46公里黑臭水体
“十三五”期间,朝阳区将着力开展污水跨界出境断面和河段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坝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北小河、亮马河、温榆河等主要骨干河道水体治理力度,把河道水质提高到Ⅳ类。重点治理黑臭水体,对于污染严重且水体流动性差的河段、排水沟,通过引入微生物技术、补给再生水等方式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今年,有关部门重点以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为突破口,整体带动区域水环境治理,提升出境水质。
据悉,6月底,萧太后河治理工作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年底重要节点绿化到位;2017年河水环境显著改善,实现水体水质接近Ⅳ类,部分指标达到Ⅲ类标准;2018年建成萧太后河滨河绿廊生态带。
此外,2016年底,实现9个流向通州的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消除19条河段51.46公里黑臭水体;到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同时,积极配合高安屯、定福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等3座再生水厂建设及投入使用。
新增中小学学位2520个 幼儿园学位1860个
朝阳区今年已安排投入资金约30亿元,办理30项区级重点民生实事。其中,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7900套,基本建成5200套。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启动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双名工程”筹备工作,新增中小学学位2520个,幼儿园学位1860个。
深化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健全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高标准完成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年内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推进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力争建成1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此外,扩大社区分类治理覆盖面,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年内新建公园绿地24公顷
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好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之间的生态保护屏障。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朝阳区林地面积达到14.3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4.94%,城市绿地达到1.5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今年将把孙河万亩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一个重点项目,全面实施推进,同步完善城市防洪、泄洪功能,改善温榆河、清河区域的环境。2020年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保育湿地,发挥重要的生态保障和景观功能。
同时“千方百计”在区内增绿补绿。按照城市公园标准和3A景区要求,提升改造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的郊野公园,抓好老旧小区、边角地、小微绿地的绿化美化,让绿色更加贴近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今年将新建公园绿地24公顷、绿道28公里。
文/记者 蒲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