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北京市东城区首个实行征收政策的平房区棚改项目,西忠实里环境整治项目二期预签协议启动。
西忠实里南至北京站出站向东的轨道线,北到通惠河南岸,西到东二环通往通惠河北路的引桥附近,东到东城和朝阳交界处附近。列车驶出北京站后,就会经过于此,因此被称为“出京第一棚户区”。
虽身处繁华,但在鳞次栉比高楼的包围下,西忠实里像一块洼地,连片的平房与狭小的胡同,脏、乱、差成为居民对这里的评价。
63岁的金女士站在房前,清洗着油烟机。在她身旁,低矮的墙上贴着搬迁的宣传语。不时有老街坊搬离西忠实里,金女士也在做着准备,等待与她面对面的商议。
金女士家族已在此居住200多年,她是家族中的第6代。站在200多年的老宅前,金女士有些不舍,但更多的仍是期待。
蜿蜒的胡同里,每一个屋檐下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记录下不断的变迁。近日,记者探访西忠实里,记录下老住户的期望与忧虑。
区域变迁
从6家人变成几百户棚户居民
西忠实里由东至西,夹在北京站出站向东的轨道线与通惠河南岸间,是一块狭长的区域。
红底黄字的宣传语在西忠实里随处可见,西侧的平房中已经鲜有人居住。“这里的人已经搬走了,一批一批地谈,一批一批地搬。”一名居民正在收拾物品,准备几天后的搬家。
金女士的家靠近通惠河南岸,她与老伴儿清洗着油烟机。一辆搬家公司的货车在眼前经过,她停下手中的活,一直看着货车从西忠实里拐进通惠河北路。“我们还没有谈,应该也快了。”
从出生就一直住在西忠实里,63岁的金女士是家族的第6代。“老爹今年98岁了,他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再往上还有4代人也在这里生活。”
在金女士家,仍有一间超过200年的老宅,黑色的砖显露出房屋的年代感。“还有一间比它更老的房子,但是几年前塌了,在塌了的老宅那里盖了一间房。老爹现在住在新盖的房子里。”金女士说,家庭成员不断增加,原有房间已经不够住。20多年前,开始在老宅北侧盖出了房屋,当起了卧室和厨房。
98岁的金大爷耳朵有些背,无法正常交流,但是他仍旧坚持每天看北京晚报的习惯。
“我老爹出生那会儿,这还是一片农田呢。祖上出过做官的人。”金女士常听父亲提及西忠实里的故事,金大爷小时候只有6户人家居住于此。大片的农田,房屋并不多。在建设北京站时,大量的施工人员涌入。
“在这里建了仓库,还有安置的临时房。建好了之后,有一些在北京站工作的工人被安置在了铁路沿线周围。”金女士对北京晚报记者说,从那时起,农田被建起的平房取代,房子也越盖越多。“没搬迁之前,起码得有四五百户了。”
破败老房
年年铺油毡仍年年漏雨
穿过繁华的永安里,继续向南,在通惠河南岸,一片低矮、破旧的平房与周围高楼林立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单独的厨房、厕所,一下雨就到处漏水,雨水顺着屋顶流进屋里,大盆小盆齐上阵。”金女士的房子,每年雨季来临前,都要重新铺一遍油毡。纵使这样,漏雨的情况仍旧会时常出现。
一名正在搬家的居民与金女士有着类似的经历,问及她这些年生活在此的感受和故事,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西忠实里没有什么故事,有的就是不堪的往事,它在这个繁华的地段上就像一块洼地一样。”
西忠实里处于建国门和CBD两大繁华地区之间,金女士能够感受到的变化也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周围的写字楼、住宅楼越建越多,不断开工建设的工地也在刺激着金女士和许多老街坊的神经,“眼看着河对岸建了楼,东南西北都在盖楼。”金女士对北京晚报记者说,西忠实里的变化主要是破败不堪的老房进行修缮、重建以及在不大的空间中加盖房屋,“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随着人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不好了。好几年没有有线电视,水压也不足。”
许多平房都出现了开裂、墙皮脱落等情况。在一户居民家中,墙上脱落了大块石灰,露出了砖块。“以前的房子都是一层砖一层石灰,一下雨受潮这墙上的石灰就掉下来。”最让金女士难受的是去公厕,闷热、不堪的环境让她直皱眉头。夏天带来的刺鼻气味,雨天随水而流的污物,都让周围的居民难以忍受。
一间平房租金四五百元,低廉的租金也在吸引着更多进京务工人员,有人在这里做起了小买卖。“很多老人儿都不住这了,有房的都搬走了。”金女士一家仍旧住在西忠实里超过200年的老宅里,是为数不多的居民。
期待搬迁
从“迷魂阵”到通透楼房
金女士和许多邻居都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忧伤的现实,“我们周围的高楼大厦修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变得现代化,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几十年没有改变,看上去很难融入这个城市。”
只有两间平房的刘女士,将改善住房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棚改中。在房子外接出了一个小间,辟出了一间小厨房和孩子的卧室。
“早签约、早选房、早迁居、早受益”的宣传横幅上,除了一排黄字,一栋高层建筑被印在上面。“这个就是要搬进去的新房子,户户通透,都有阳光。”金女士指了指横幅,又回头看了看自家的平房,“起码老人上厕所、洗洗涮涮方便了。”
低矮的平房密集地挤在一起,平房外不断地接出新的小房,胡同变得狭窄崎岖。在许多居民眼中,胡同更像一个迷魂阵。夏天的风几乎无法从房间吹过。“那种闷热特别难受。”金女士对来临的夏日有些发怵。
冬天的取暖也成了问题,冬冷夏热的问题也困扰着住在西忠实里的居民。“改善住宅环境和条件当然好,要不这一家人挤在一间平房里,确实太小了。”一名居民已经开始打包,等待着相关人员与他关于搬迁的协商。
一名居民在西忠实里居住50多年,房间太小无法居住,只能平房上又搭建了一个钢铁架子,成了一间房。“谈女朋友都是事儿,带回来过一个,姑娘一进屋看这样子转身就走了。这个对我们和儿子的刺激都挺大的。”
面对棚户区改造,王女士也充满了憧憬,“希望以后能搬进个居住环境好的,小区环境也好点儿的。都是老人,能出来散散步,还能常常见面,别一搬进楼房让这些年的情谊就生分了。谁不愿意住个环境好的大房子?”
仍有担忧
搬走了怕就医会不便
西忠实里环境整治项目定向安置房源为朝阳区豆各庄地块的青荷里·南山园小区。
“估计很快就会来跟我们谈了。”金女士对北京晚报记者说,除了对于新环境的憧憬,她仍有一些担忧。“在这附近,去医院看病还是挺方便的。如果搬走了,遇到个病遇到个灾的,想去个医院就不太方便了。”
“我们岁数大了,就想着离医院近点。”72岁的张大爷同样有这样的隐忧,一方面是即将开启的新生活,一方面却面临着就医的实际问题。
对于张大爷和老街坊担心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五环内现有医疗机构向外转移,严禁东城区、西城区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金女士也期待着在新的居住环境中,能够不用往返去城里的医院看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棚户区改造中要更多地着眼于居民的发展诉求,考虑到被安置居民的生活和需要,比如就医、入学、出行等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对于安置居民所需的一些社会资源应予以同步输出。
西忠实里项目完成后,棚户区所在区域将建设成为集体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城市滨河公园。
金女士也打算约好老街坊,再回到这里,看看住过几十年的棚户区发生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