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京城戏园子之首三庆园轶事

2016-06-15 08:5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300年前的“徽班进京”造就了国粹京剧,当年京城七大名戏园如今仅剩三庆园一座。历经两年的改建,这座曾经的戏园之首终于要重张再唱大戏。三庆园可谓见证了京剧在北京的诞生、发展与繁荣,多少梨园名角曾在这里留下名段名腔。历经两百余年,余音仍绕梁,您可还记得与这园子有关的那些北京故事么?

“三庆园”与三庆班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浙江盐务大臣为给乾隆筹办八旬“万寿”,邀集徽班“三庆班”晋京祝寿而建。“三庆班”在京城献艺获得认可,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到来,于是后人有了“四大徽班”晋京之说,这才有了日后的国粹——京剧。

京剧火了,京城随即出现了七大名园:三庆园、广和楼、广德楼、庆和园、同乐园、庆乐园和中和园,其中以三庆园为首。程长庚、梅巧玲、谭鑫培、尚小云、梅兰芳、孟小冬、程砚秋、裘盛戎等京剧历史上重要的名角都曾在这里长期驻演。同时,这里还是京剧历史上最有名的科班“富连成”的发源地。

京城七大名园,无一例外都开在了前门外,说是凑巧,实则有个中的讲究。

三庆园演出戏单

清朝以来,满人居内城,汉人住外城。为防止满族腐化,内城完全按照兵营模式管理。清政府规定,内城只许居住办公,不许娱乐消遣。不要说戏院,就连茶馆酒铺都少得可怜。那些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若是想找点乐子,必须奔外城。前门外交通方便,商业发达,自成了娱乐场所扎堆儿的地方。

说回“三庆园”,顾名思义是“三庆班”班的主要演出场所,1796年由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成立。三庆班的班主“大老板”程长庚即使不是京剧票友的朋友也不会陌生,名“伪作”《同光十三绝》中有7位来自三庆班,左数第六个扮演《群英会》之鲁肃的,即是这位程老板。他的徒弟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谭鑫培,深受慈禧喜爱。 

此处还有个坊间段子:最初慈禧不认识这个“鑫”字,问了管事太监,才知道念作“新”。慈禧却嫌这个字别扭,摇了摇头说:“要那么多‘金’字干什么?一个‘金’就够他花的了。”从此以后,在颐和园别人都管谭鑫培叫谭金培,因为慈禧太后是金口玉言,她给谁改了名字谁就得改,还要磕头谢恩。可谭鑫培却不买这个账,他自己仍使用原名,所以这个名字最终也没能改过来。

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逝世后,三庆班由杨月楼掌班达十年之久。

一代冬皇京城首秀之地

京剧的行当尊位,尽皆属于老生。从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以至于民初独享大名的余叔岩,无一不是长须青衫,本嗓啸吟。一个女子,却以婉丽之姿服髯口长靠,自老生行中脱颖而出。这,便是一代名伶,业界赠以敬号“冬皇”的孟小冬。

要说从上海来的孟小冬能在北京一鸣惊人,便不能不提她的福地 “三庆园”了。

1925年,孟小冬自创“永庆社”,并在“三庆园”演出夜戏《探母回令》。这一次,正是她在北京的首次公演。

孟小冬

当晚操琴伴奏是三大名琴师之一的孙佐臣,搭戏的是名动一时的正旦赵碧云。这两人,本是梨园的积年名角,但那一夜,风头却尽数被盈盈十七的孟小冬压倒——坊间评论是,“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衷气充沛,满宫满调,且无雌音”。便是胡适说的,“身段、扮相、做工毫无女子之气,真是好极了。”

自此,孟小冬一炮而红。京津各报一片颂扬,其中,沙大风主持的天津大风报尤多赞美之词,“冬皇”之称,便得自他们的封赠。此时,她已与马连良、高庆奎等齐名,在京、津两地走红。

孟小冬与梅兰芳

不久,便又是北平政要王克敏的半百生日的堂会戏。专职安排堂会节目的戏提调突然提议让两位名角合演一出《游龙戏凤》。生与旦,正是那一夜义务戏里,双双登场获了满堂彩的孟小冬和梅兰芳。那时的说辞是:“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也是这一次合作,成就了曾经琴瑟和谐的小冬伴梅郎。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