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伪作”之谜
《同光十三绝》从左至右分别是:郝兰田、张二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共十三名艺人。
上文提及的名画《同光十三绝》与三庆班倒是颇有渊源,因为画中的13位大家有7位来自三庆班,他们分别是: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郝兰田以及刘赶三。但是为何人们提及《同光十三绝》时要用到“伪画”一词呢?因其被公诸于世的70余年内,关于真假的争议从未停止过。那么这幅在梨园行享在盛名的画作究竟是真迹还是造假?
相传清光绪年间,民间画师沈蓉圃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尽绘在一幅画上。这幅剧装画像画成之后,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被后世称为“同光十三绝”。
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疑其为伪作的主要疑点集中在两处:一是,1943年之前,没有任何人听说过这张画的来历。专门收藏沈蓉圃画作的名人梅兰芳在《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中作了一篇题记,在题记中,梅兰芳介绍,自己家一直收藏沈蓉圃画作但却从未听过《同光十三绝》的名头,这次是第一次见到,在最后,梅兰芳颇有深意地说,这张画作“较兰芳所藏尤为美备”。
另一疑点是同治光绪年间,从来没有所谓“十三绝”之说。民国年间,由程砚秋主编的《剧学月刊》杂志,在介绍“十三绝”诸伶时,并没有提及“同光十三绝”的说法。而“十三绝”中谭鑫培、杨月楼、梅巧玲等后人,也从未提过“同光十三绝”。
对此,有传闻“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侗五爷(爱新觉罗·溥侗)给出过这样的解释:这张“十三绝”本不是沈蓉圃的初稿,是《三六九画报》朱复昌等人仿照“京腔十三绝”之名,以沈蓉圃戏画中的人物拼凑而成的。
不过,真相究竟孰是孰非,还待更加有力的证明。
“三庆园”历史编年表
乾隆年间名“宴乐居”。清人杨懋建所著的《梦华琐簿》记载:“今日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
1796年,即嘉庆元年更名为“三庆园”,亦称三庆茶园。
1816年,京城出现二十座戏园,其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七大戏楼。
19世纪中叶,因演出《拿火龙》一剧着火,被大火烧毁,张云鹏等人修复。
1900年,再次毁于光绪庚子大火中。
1905年,由张云鹏等人合资复建,更名为三庆戏院。
1906年以后,电影开始在北京城内公开放映,这里成为北京最早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
1908年前后,名角谭鑫培、路三宝等在此演戏。
1912年,喜连成科班更名为富连成科班,这里成为富连成科班的发源地。
1923年,京剧武生名家李万春首次以“李万春”的艺名在此演出《战马超》,一鸣惊人。
1928年,因债务关系,戏园进行拍卖。因地势太小,不能多容客座,又因内部组织不良,时常辍演。
1941年10月2日,言菊鹏在此与童芷苓、裘盛戎合演了他的谢世之作《二进宫》。
1947年,更名为“三庆电影院”。
1950年,因房屋安全质量停演。
1958年,戏院改为大栅栏商场职工食堂
1972年,因房屋颓圮破败而彻底拆建。
2014年7月,三庆戏院翻扩建改造工程奠基,开启了老戏楼重建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