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见证百年车站变迁

2016-07-11 00:4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子承父业见证百年车站变迁

青龙桥火车站建于1908年。杨存信说,来过这个车站的人都说真好,但在这里工作不得不与寂寞为伴。

这是一座穿越百年的火车站,当穿过那浓荫蔽日的树林,“青龙桥火车站”六个字赫然在目,其字下方仍然镌刻着按照当年英文发音标注的字母。现任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5年,杨存信的父亲曾经也是青龙桥车站的站长,如果算上父亲的工作年限,父子俩一共守着青龙桥度过了61个年头。

爱钻研问题的杨站长

青龙桥火车站是现在S2线的必经车站,但是由于不再具备上下乘客条件,车辆在这里只掉头,乘客不下车,但这仍然挡不住中外旅客前来体验的热情,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青龙桥车站和詹天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于这个被久传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和“詹天佑钩”,杨存信连连摇头,一再叮嘱记者说:“詹天佑先生的后人跟我说了很多次,人字形铁路和‘詹天佑钩’并不是詹天佑发明的,只能说是詹天佑把当时国外最先进的设计方法首次引入中国,这在当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青龙桥火车站站台上,詹天佑铜像巍然屹立,铜像下方镌刻着“詹公天佑之象”。杨存信说,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总有疑问:“‘象’字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像’吧。”起先杨存信自个儿也纳闷儿,心里还特别愧疚,“如果连我这个站长都解释不清楚车站的事,多不应该啊!”

杨存信是个很执著的人,为了搞清“像”、“象”之别,他请教了很多学者,从詹天佑嫡孙詹同济先生那里得到答案,原来所用之“象”是代表这尊纪念铜像没有任何艺术加工,以示见象如见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

子承父业当了铁路人

杨存信在青龙桥车站出生、长大,工作后又成为青龙桥车站的一员,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关于青龙桥车站的回忆。“我就出生在那第一排房子的中间那间,以前做过职工宿舍,现在也没人住了。”杨存信用手指着站台一侧三幢灰色平房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与那三幢平房一样,青龙桥火车站保留着很多那个年代的记忆,候车区域男女分开,候车室的椅子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木质结构和设计,就连车站办公区域的窗台都是当年用整石打磨而成的。

对于这一切,年轻时代的杨存信其实并不十分喜爱,他坦言:“当年年轻啊,那么多年生活在这里其实也就没有太多感觉了,我的愿望是进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后来接父亲班到青龙桥车站做了扳道工,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用杨存信的话来说,只有当了铁路人,你才能体会什么是寂寞和孤独,这与年轻人的希望多少有些相悖。

但为人踏实、肯干的杨存信并没有迷失在最初的失望中,相反在车站越干越勇、技术也越来越精纯,他从扳道员干起,当过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1991年成为青龙桥车站的站长,终于子承父业。

35年练就青龙桥活字典

工作35年来,杨存信成了青龙桥车站的活字典,他阅读了大量关于詹天佑和青龙桥的书籍,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192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青龙桥车站照片,这张照片曾印刷在当时的纸币上。

2011年,居庸关车站的王站长在巡视检查时发现在路基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特殊符号。杨存信第二天到了现场发现,这石碑上符号的形状和尺寸好像在京张铁路的老照片里见到过。杨存信决定把这几块儿石碑搬到青龙桥车站。后来经过向人请教,杨存信才知道石碑上的符号叫“苏州码子”,这是中国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当年京张铁路兴建时正是用“苏州码子”来标注长度和高度,这正验证了这条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今天,这四块石碑依然安放在青龙桥车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学习观摩。

再过五年,杨存信将从青龙桥火车站退休,说起退休前的工作,他说:“首先要保证安全,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其次才能谈及文化挖掘和文物保护。”

从当年的蒸汽机车到曾经的内燃机车,再到如今高速动车,杨存信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巨变,杨存信说:“今后的京张铁路有一段将从青龙桥车站穿过,这又是一次科技的跨越,这个车站拥有百年历史,更凝聚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