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站台上晕倒高发 "低血糖"者最多

2016-07-11 14: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站台上晕倒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近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突然晕倒后不幸去世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地铁缺少基本的心脏急救设备。随着夏季到来,气温攀升,乘客晕倒的情况多发。《法制晚报》记者统计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地铁站乘客晕倒事件,发现引起晕倒的原因多为低血糖以及自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急诊专家认为,包括安装除颤仪、人员培训,以及对施救者的法律保障等,整个急救系统都需要逐步完善。

数据

6月至今 呼家楼站区救助12名晕倒乘客

“早上、中午中暑晕倒的多。”记者从北京地铁呼家楼站区、复兴门站区、牡丹园站等了解到,随着气温的升高,中暑或因高温而突发疾病的乘客数量有所上升。

6月至今,呼家楼站区所辖的四座车站,已经救助了12位在车站内身体不适晕倒的乘客,其中因中暑而晕倒的乘客有5人,未休息好或未吃早饭引发晕倒的乘客有3人,因高温诱发自身疾病的乘客有4人。其中8人在得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救助后,身体好转后自行离开,4名乘客被及时送医。

复兴门站区工作人员介绍,进入暑期以来,车站已帮助50余人次,车站救助的乘客主要是早上没吃早餐的女性上班族或减肥过度的年轻女性,易犯低血糖等。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了公开报道中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地铁站发生的乘客晕倒事件,共78起。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看,春、夏两季是乘客晕倒的高发期,其中春季多因癫痫、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引发,夏季多因中暑、低血糖导致。

在这些报道中,发生在北京的事件最多,占到2成多。这些晕倒的乘客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男性多出1倍左右。引起晕倒的原因除了低血糖为首要原因外,自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也为主要原因。虽然大部分晕倒乘客在急救后有所缓解或被及时送医,但仍有两人不幸去世。

应对

高峰时段加强巡防 地铁站配备解暑药

金波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质疑地铁缺少基本的心脏急救设备。

呼家楼站区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在遇到乘客突发身体不适时的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员工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处置方法,同时加强了公共区巡视力度,以便更快速地发现身体不适的乘客并及时给予帮助。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乘客突发疾病绝大多数发生在高峰时段,站区建议,乘客关注好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有病史的乘客,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疾病突发,车站会提供温水,帮助乘客服下药品。

如果乘客有将手机加密的习惯,应尽量采用指纹解锁功能,这样在乘客昏迷不能沟通的情况下,车站人员也能将手机快速解锁,与其家人取得联络。如乘客出现身体不适,不应强撑,应立即下车寻求站内工作人员的帮助,工作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尽己所能为乘客提供服务与帮助。

牡丹园站表示,车站内和车厢都会把空调调节到规定温度。有时由于列车或车站局部区域内人流密度太大,比如通道或车厢的乘客人多拥挤,容易发生中暑。

尤其是早晚高峰,是乘客突发身体不适的常发时段,车站会在站台上特别安排人员力量,应对乘客的各类突发情况,确保及时提供帮助和处置。另外,各地铁站还配备了清凉油、风油精、薄荷糖、温水、冰水、毛巾等物品,以帮助中暑乘客解暑降温。

专家说 公共区域急救体系亟待加强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汪芳说,金波去世后,很多人认为我国公共区域的急救系统不健全。但即使除颤仪就在手边,如何保证急救者的正确使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也是一大难题,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汪芳表示,年轻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趋常态化,由此引发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日趋低龄化。年轻人心肌梗死很大部分有冠脉痉挛的因素,这在年轻女性中更常见。正因为年轻人的冠脉病变相对较轻,缺乏心肌的缺血预适应,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往往非常严重。

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唐子人说,对于金波事件,我们应该看到,有人上前救治了,这一定要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救人的意识,其他什么都谈不上。这就是急救意识慢慢建立的体现。

唐子人表示,救人是一个体系工程,首先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有些人愿意施救,但也有些人因为顾虑而不愿意去救,怕惹上麻烦,这大大限制了救人的意愿。尽管我们从道德层面鼓励,但公众有担心,应该从法律法规上完善保护施救者的合法权益。

唐子人认为,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归咎于没有除颤仪。目前我国对除颤仪没有法律要求,在欧美国家,人流聚集的公众场所是强制安装的,比如学校等,不安装就是违法。

唐子人说,首都机场从2008年开始配置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但几年来一次都没使用过,且机场还发生过猝死病例,这就说明培训的不足。国外对于使用除颤仪的培训是系统化的,是某些职业必须的前提,比如教师、消防员、警察等。因此在国外能够掌握这种仪器的人比较多,配备仪器也比较多。这些综合因素才使得急诊施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提示

猝死发生后的急救弥足珍贵(只有不到10分钟),因此大家应学会一些急救常识。汪芳说,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不低于100次),胸廓下压幅度应大于5cm。每按压三十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责任编辑:武子豪(QN0036)  作者:周超 谢家乐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