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建议P2P投资人保留证据降低风险

2016-07-16 06:0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法官建议P2P投资人保留证据降低风险

P2P投资理财近年来火速升温,以其高额回报率占领网络金融的大片江山。然而,无论是较早的“旺旺贷”还是最近的“中晋系”,一个个P2P平台的崩塌,都让投资人血本无归,更不断拉高P2P投资的风险系数。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海淀法院法官,法官结合实际案例,给出投资P2P的安全提示。

P2P平台主要存在三种风险

“投资之前,首先要了解P2P风险点在哪儿,这样才能避免上当。”法官介绍,P2P平台主要存在三种风险。

第一种平台本身是虚假的,或者说平台本身就是为了进行非法集资、诈骗而设立的,项目自然也完全是虚构的。典型的如2014年跑路的“旺旺贷”平台,通过百度加“V”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短短两个月1000多人被骗,涉案金额达6000余万元。案发后,经公安部门侦查发现,该公司是一空壳公司,注册信息均是虚假信息,平台项目也都是假的。

第二种是平台真、项目假,所谓项目假并不是指那种因为平台审核不严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平台无法确认项目是虚假的情形,而是指为了融资而专门设立一个平台,然后利用平台发布虚假项目开展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种模式下平台的设立是真实的,无论是平台本身所属的公司还是平台所属运营者也都是真实的,有正规的经营场所和员工,从表面看还颇具规模和实力,在全国各地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设立分支机构、代理公司来开展业务,但所有的项目均是虚假的。

第三种是平台真、项目真,但因项目的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或因平台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近两年倒闭的中小P2P平台大多基于此原因。

投资前做好三项“摸底”工作

针对风险点,投资人应该事先做好三项“摸底”工作。

首先,要核实平台主体和经营者的信息。应认真查询、核实平台的资质,尤其是平台的注册资本、运营年限、经营状况等信息。如2015年红极一时的某宝平台,其注册资本仅为一千万元,试想其如何能够防范数百亿元的系统风险?另外,不要忽略对平台经营者的审核,其经济实力对于保障投资的安全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其次,要掌握平台的运营方式。主要看平台对其发布的项目是否进行了必要而严格的审核。谨慎的平台一般要求项目所有者提供国有企业的担保或以房产等价值较高、保证性强的财产进行担保。另外,平台的透明度越高,项目越容易查到,真实性就越大。

第三,要充分了解所要投资的项目。在P2P平台上进行融资的项目,一般是从银行或其他较为便捷的途径融不到资金或融不到足够资金的,所以才选择成本较高、程序相对繁琐的P2P平台融资。因此,要核实项目主体和项目的真实性,再看项目主体的实力、信誉,以及项目的盈利能力是否与其承诺的利息等回报相匹配,P2P平台上的利息多在12%到18%之间,这只是给投资者的,如果算上平台加收的利息和服务费、管理费等费用,融资成本应在20%以上,再算上项目所有者自身企业运营的成本,则应在30%以上,如果项目预期盈利达不到30%,投资者应加倍慎重。

出现风险后做“两手准备”

一旦投资平台出现风险,投资人该怎么办?法官介绍,要做好“两手准备”。

首先,在投资过程中要留好相应证据,在司法途径维权中使用。如应保留好电子合同文本以及关键性的页面,便于在起诉时能提供证据。最重要的证据有以下几种:在平台上的注册协议和与平台签的服务协议,在平台上投资(出借)时签订的借款协议(也有债权转让协议等其他名目),包含有所投项目信息的页面、往平台注入资金及向所投项目转账等资金走向信息的页面。

另外,还可想办法及时缩小经济损失。在投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所投项目的主体、担保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妥善保存,平台倒闭并不意味着平台上所有的项目全无偿还能力,投资者也可以根据投资(借款)协议迅速找到项目所有者进行维权,以便最大化挽回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高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