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仍有许多患儿家长以为北京儿童医院有一台B超机器是“贾立群牌”。其实,这说的是一位B超医生,名叫贾立群。
长方形的工牌上,一端是鲜艳的党徽,一端是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村长”形象。每天上班前,贾立群都会把这枚工牌别在白大褂的左上角。从医39年党龄28年,他接诊了30多万名患儿,无一漏诊误诊;挽救了2000多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被患儿家长誉为“B超神探”。
“B超神探”的美誉,源于一次惊险的诊断。
来京求医的甘肃女孩只有8岁,肚子却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找到病因。贾立群做B超时发现,女孩肠子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囊肿,他确定这就是腹痛的原因。不料想,当主刀医生实施手术打开女孩的腹腔后,“黄豆”却消失了。
贾立群得知消息迅速赶到手术室,将B超检查探头放入腹腔内反复查找,最终发现小囊肿的位置是在胰头后面,被“包”了起来。主刀医生见状眉头紧锁,他明白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极易损伤胰腺,形成胰瘘!贾立群沉吟半晌,坚定地对主刀医生说:“放心,我用探头给您引导!”
柳叶刀紧随B超探头,步步为营,足足两个小时,手术完成了!女孩的家属千恩万谢,主刀医生使劲摆手,“要谢就去谢贾大夫吧!没他,这手术真没法做。”
从此,贾立群的名声不胫而走。有了这次大胆的尝试,他决心将B超技术与手术实战结合起来。他经常跑到手术室里观摩,将手术中的“一清二楚”和超声波探头下的“模模糊糊”对比、探索、试验,练习自己的“火眼金睛”,以免漏掉蛛丝马迹。他做B超时还有个习惯,在给患儿查完临床医生申请单上要求的部位后,再用探头在患儿的腹部横扫三下。这额外的三下,曾经让不止一个患儿隐匿的疾病得以发现和及时的治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普通医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贾立群说。由于他出具的B超诊断报告精确,临床医生碰到疑难杂症时往往会在B超检查单上注明“贾立群B超”。
贾立群的名气越来越大,要求加号的患儿家长也越来越多,但最让他头疼的是“塞红包”。有一次因为他坚决推辞,两个衣兜都被家长撕破了,后来他索性把兜口给缝死了。一名来自内蒙古的肾积水患儿需要做B超,家长趁贾立群方便时跟到厕所,请求加号。贾立群很是为难,自己已经约好下班后去探视住院的妻子。可看到家长充满期待的眼神,他还是忍不住答应了,“只要您愿意等,晚上七点给您加号。”家长十分感激,赶紧往他的衣兜里塞钱,却怎么也塞不进去。他笑着安慰家长,“把钱用在看病上吧,我的兜都缝着呢。”
由于医生少患儿多,以前,北京儿童医院的B超预约排队差不多要等两个月。作为超声室主任,贾立群带领同事们早晚加班、增加小夜班,硬是把预约时间缩短到两天。为了多检查几名患儿,贾立群养成了不吃午饭的习惯。
记得30年前,贾立群曾向医院许诺:“只要我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为了履行这个诺言,他和家人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样无私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贾立群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
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贾立群还带出了一支金牌B超团队。患者除了预约“贾立群牌B超”外,还争相预约“王晓曼B超”“王佳梅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