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2日),北京市上空转受高气压环流控制,蓝天下时不时有浮云飘荡,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33.2℃,由于湿度略有减小,能见度转好,闷热的感觉并不是很强烈。今天本市处在强大暖气团控制下,晴空少云,气温较昨天略有上升,最高气温在34℃至35℃,天气炎热。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扩散和清除无明显影响,空气质量一般,傍晚前后气温还比较高,天气有些闷热,大家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明天白天是晴转多云的天气,早晨平原地区容易出现一些轻雾,对市民出行影响不大。明天午后最高气温在32℃至33℃,与今天相比略有回落,但空气湿度有所增加,闷热的感觉比较明显。后天白天浮云较多,最高气温31℃,风小空气湿度大,天气比较闷热。请广大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外出采取防晒措施。付治龙
疾控专家支招儿防中暑
本周,天气很闷热,如何预防中暑?国家卫计委邀请了疾病防控专家,教大家如何健康过夏天。专家强调,口渴了才喝水、夏天开空调睡觉都是常见却又错误的生活习惯。
高温热浪易造成热射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程义斌介绍,高温热浪最直接的影响是中暑,根据病情不同,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的症状为肌肉疼痛,多发生于腿部、胳膊和腹部,热衰竭的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流汗、心率加快、虚弱、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但精神状态是正常的。热射病的症状与热衰竭相似,但是皮肤干燥无汗,精神状态改变,抽动性头痛、恶心、眩晕,体温可达41摄氏度或更高,严重的还可发生意识障碍。
程义斌说,在高温天气下,任何人都须做好高温防护,分为一般人群、特殊人群和户外工作者。一般人群在高温热浪天气下要尽量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的出行,尤其不要在阳光强烈照射下运动,包括体育锻炼、快走、跑步等等。在阳光照射的高温天气下,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护措施,穿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长期户外活动时则建议穿长袖衬衫、戴太阳镜。对于裸露在外的皮肤,可适当涂些防晒霜,避免日光性皮炎或晒伤。
空调温度不要太低
近期气温较高,暑热难耐,大家要小心提防“热伤风”。空调温度设定不要太低,如果室内外温差很大,出门被热气一蒸,冷热骤变,很容易引发热伤风。在室外人体为了散发体内的热量,表皮血管和汗腺孔就会扩张,大量出汗,下班回家后不要大汗淋漓就直接开启空调或对着电扇吹,应先换下湿衣,擦干汗水。今明两天夜间最低气温在25℃至24℃,后半夜天气比较凉快一些,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关掉空调,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高温应及时补水
程义斌强调,高温天气时人的体温会升高、容易缺水,应及时补水,等口渴了再喝水就太晚了。另外,在房间里不要开着空调睡觉。汽车停驶时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进入到车里容易使人中毒,所以最好不要在开空调的汽车里睡觉。
针对脆弱人群,包括老人、孕妇、婴幼儿、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应避免在阳光照射下的室外活动。慢性病患者早上起床要先喝一杯水,补充身体失去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关节病的患者,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温度低的房间里。
对于户外工作者,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室外作业,此外需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和用品,还可以用冰毛巾擦身体进行物理降温。一旦出现了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应该立即休息,喝凉水降温,如果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要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