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0日电 “我上次在咱社区填了一张调查问卷,反映楼下地下室出租的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解决了。”居住在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和平门小区的张先生得意地跟老邻居们说的,就是不久前街道启动的地下空间腾退工作。
最小出租房仅2平米
地下空间成了生活之痛
说起和平门地区的地下空间,居住在此的居民们可谓怨声载道。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被隔出几百间小屋,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住宿使用,群租扰民、乱拉电线等现象屡禁不止。“租房的大多是在附近打工的年轻人,天天早出晚归、吵吵闹闹。”居民孙大妈在和平门小区里住了8年,她告诉笔者:“许多租户还在地下室内炒菜做饭、洗澡晾晒,严重影响了小区环境,很多居民为此还搬了家。”
环境问题暂且不说,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除了出口不具备消防要求、通道过于狭窄、隔断材料不阻燃外,很多租户还私拉电线、使用大功率设备,若遇大雨会特别危险。”街道安全办负责人带笔者来到正在清退的一处地下空间。
据了解,和平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商业配套设施齐全,成为地区炙手可热的出租房源集中之地。就拿英嘉公寓来说,从2007年底开始,物业管理方将普通地下室对外整体出租,承租人又再次转租,将2600平方米的地下室拆改后隔出房间133间,其中最大面积为4平方米,最小面积仅为2平方米。
从清退到利用
居民切身感受“我的生活我做主”
长期以来形成的地下空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居民们盼望着改变现状。在近年来街道开展的“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活动中,居民们多次反映这一问题。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街道将地下空间的整治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
今年3月,街道专门制定了地下空间清退整治专项部署预案。整治期间,街道组织物业公司、租赁方召开20余次协调会,深入宣讲政策。同时,工作人员调整作息时间,早7点就上班,晚9点还在挨家挨户敲门与租户逐一耐心谈话,劝其及时撤离。工作人员耐心劝导,帮助租户解决面临的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租户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所感动。“地下室不适合居住,阴暗潮湿不说,用电、用水、用气也不方便,还有很多安全隐患!”在地下室居住了几年的李先生就带头搬离了地下室。目前,西长安街街道已完成了包括未英社区、和平门社区在内的15000多平方米地下空间的腾退工作,彻底解决了地区重点消防隐患。
“这次地下空间的清退整治,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唤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因此工作进展很顺利,群众很支持。”西长安街街道工委书记田巨德表示,不仅这次清退整治的工作源于居民的意见建议,清退后怎么使用这些空间也是群众说了算,这样老百姓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据介绍,在清退的同时,街道综治办联合相应社区党委牵头,通过党员会、议事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就如何使用清退后的这些地下空间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建议。
平时出入小区经常会看到无主自行车“横空挡道”,不仅影响环境和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带来诸如消防问题等安全隐患。于是,街道就根据居民的建议把其中一部分地下空间用作停车场,还专门设置了“有奖置换”,引导居民将废旧自行车换成慈善超市购物券,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让社区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截至7月底,活动开展1个月的时间里,共置换废旧自行车近200辆。对于置换结束后仍无人认领的废旧自行车,街道综治办将联合城管等职能部门及小区物业方开展集中清理,统一运送至相应地点存放。
眼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工作才刚刚启动,但是街道方面就如何利用这些地下空间已经形成了共识——“还地于民也要居民说了算”。田巨德告诉笔者:“居民们没想到自己的参与能够被街道重视并采纳,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主人翁意识的真正树立也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居民自治创造了条件。”
还地于民 听取民意
万米地下空间化身“红墙氧吧”
经过前期的整治,居民们普遍反映小区干净了、环境安静了,然后不久后等待他们的还将有生活的丰富多彩。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前期收集的意见建议,街道正在谋划一项“红墙氧吧”建设工程,其实就是将清退出的这些地下空间结合地区的特点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打造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活动空间,满足居民们不同的需求。比如有居民反映读书看报、锻炼身体没有场所,街道便计划打造一个党员活动空间;考虑到老街坊们住了几十年,家里堆放了许多杂物,那就打造一个仓储空间;考虑到西长安街街道毗邻中南海的特殊位置赋予了它更多的政治责任,于是安全教育基地的打造也在计划之中。据介绍,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将被分别命名为便民氧吧、文化氧吧、教育氧吧、生活氧吧等, “十一”前后,它们中的大部分将投入使用。
今后,街道将进一步推进辖区地下空间清退整治的工作,利用更多的地下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通讯员 曹蕾 费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