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诉讼引入心理修复 设置冷静期调解机制

2016-08-10 14:3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西城法院率先探索将心理辅助手段引入离婚诉讼,疏导心结、修复情感,设置冷静期调解机制,给家庭矛盾“降温”。两个月来,这些举措是如何实施的,能否让看似冰冷的法律,为对簿公堂的亲人挽回尚存的温情?

离婚诉讼引入婚姻情感修复

和丈夫已经育有两个女儿的张女士因不堪丈夫屡次家暴,向法院起诉离婚,还申请人身保护令,禁止丈夫对自己进行殴打和骚扰。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的法官发现二人感情尚在,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给婚姻带来了伤害,日前专门邀请北京维爱婚姻专家为这对夫妻进行情感修复。这也是该院在家事审判改革探索中第一次尝试在离婚诉讼中引入情感修复。

张女士和丈夫孙先生都是三十出头,在北京开个小店做生意。6月29日,张女士向西城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在此之前,她已经因丈夫的家暴向派出所报警。

约见当天,北京维爱婚姻专家王军老师早早来到调解室,查看案卷材料。她告诉记者,家暴其实是“遗传”的,那些打人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小被打大的。他从家长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拳头,在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自然就是拳脚相加。

“我要了解他每次家暴的程度、频率和持续的时间,评估这个丈夫是家暴成瘾,还是只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解家暴者在什么情况下打人,对方有什么反应会想打人。”王军老师说,找到了家暴的“病根儿”,才能帮助当事人转变方式方法,让受家暴者努力避开刺激因素,慢慢修复夫妻感情。

上午十点半,张女士和丈夫带着小女儿走进调解室,孙先生紧绷的脸透着紧张,而张女士却显得挺高兴。张女士解释说,前几次来法院她都是坐公交倒地铁的,今天是丈夫带她来的。“这就挺好。我就是希望我们的关系变好点,不要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

可是说没几句,两个人又开始争吵了。

张女士说,6月27日,她身体不舒服,丈夫却偏让她做饭,她没去,接着就挨了一顿打,而这已经不是丈夫第一次动手了。

张女士抱怨道:“结婚前就有点,但那时候也不严重,夫妻俩哪能没有点磕绊的呢,可是现在他打我频繁了,大概一个月就会打一次。还老打我头、肚子这些部位,我现在对他都有恐惧症了。”

“她就是胡来,找事。”孙先生接过话茬也数落妻子的不是。“她头一天夜里两三点都不睡觉,在床上看人家唱歌直播,结果第二天送孩子也迟到了,中午该做饭了又说不舒服去睡觉了。我让她别在店里睡,拽了她一下,她不起来,我生气了打了她脸一下。”孙先生知道自己打人不对,可他觉得妻子很情绪化,有点事根本不会处理。

“我一打她就跑了,电话不接还把我拉进黑名单,我都找不到她。花光了钱才回来。”孙先生说,这几次,妻子跑出去花了三四万了。“在北京挣点钱多不容易,这不是败家吗?”张女士不以为然:“你打得重了,我害怕了,才跑的。”

不出王军老师所料,孙先生家暴还真是“遗传”。他从小就是被父亲打大的,直到结婚后还被父亲打过。

王军老师问两人,为什么这么痛苦还一直在一起?张女士说是为了两个女儿,而孙先生却说俩人是患难夫妻,他其实很心疼妻子,也很爱这个家。

婚姻专家问诊开方 给夫妻俩留作业

在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王老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她告诉夫妻俩:“破坏你们婚姻关系的是互动的恶性循环,你(张女士)有个什么问题,先生就会不满,他不满就预告,你给了一个刺激他的回应,他就会使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就像倒一杯水,他看着你马上要倒洒了,不让你倒,你继续倒,就会激怒他。当然,丈夫也肯定没用正确的语言行动来干预。”

不过,王军也明确指出二人感情挺好,先是教育丈夫:“你看你这样动手,她还跟着你,说明她还是在乎你的。”接着又启发妻子:“你看到的是他打你,感受到的是你的疼痛和恐惧,但他对你预告他的不满时,你应该避开刺激。”

经过王老师的心理疏导以及几位法院陪审员的劝解,夫妻俩决定各自作出些转变,张女士还主动撤回了离婚起诉。

最后,王军给夫妻俩留了个作业,要求两人每天用三分钟时间,想想对方为这个家的付出。“妻子认为自己被打所有的责任都在丈夫,而我要告诉她,她的回应也有一定责任,回应才是暴力的原因。”

王军老师说,两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再去寻找共同为了家和生活努力的温暖情感,问题就好解决了。后期,她还会回访,继续教授两人一些修复情感、处理家事的技巧。

多重探索改革家事审判

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周艳华庭长告诉记者,家事审判不是为了拆散一个家庭,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诉讼不是解决婚姻情感问题最佳和唯一的手段。家事改革就是在探索符合婚姻家庭案件特点的机制,设置立案前和诉讼中冷静期调解,引入情感修复等人性化科学化的措施,都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冲动之举,缓和家庭矛盾,修复亲情,最终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家事审判改革的试点法院,西城法院不仅专门装修了温馨的家事调解室,更引入心理咨询、情感修复等心理辅助手段。正式试点两个月来,已经尝试为4对夫妻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修复。此外,还有一个孩子知道父母打算离婚后受了刺激,法官征求家属意见后,正在联系青少年法律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在探索初期,各种形式都要尝试。”周艳华庭长说,比如在一个案件中同时采用心理疏导、情感修复、邀请亲友调解,就是为了争取最好的调解效果,今后总结成功案例再进一步推动,形成机制。

周艳华庭长说,心理辅助手段比较专业,家事审判庭也在“招兵买马”,3名热心公益的心理专家、情感专家已经正式参与心理咨询和情感修复工作。此外,调解员也已选聘了20余人。

今后,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还将吸纳律师、高校老师等建立专家库,在调解时作为第三方可以给当事人支招,身份中立,可信度高。同时,让专门研究家事审判的专家给法官传授前沿理论知识。下一步还将探索夫妻离婚财产申报等适合家事纠纷的举措。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作者:孙莹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