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克娄山关

2016-08-12 06:4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克娄山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2月,当重返红军指挥岗位的毛泽东策马越过川黔第一雄关娄山关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曾有人回忆,这首词的创作本可以更早完成。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为保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派先锋部队从遵义向北,一克娄山关。战斗胜利之时,毛主席回房拿出纸笔准备作词一首,结果正好有人来找,就此搁置;2月,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再克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这首酝酿多时的词作才一气呵成。无论这个说法是否与历史一致,中央红军两战娄山关,的确拉开了长征路上首个大胜仗——遵义战役的序幕。

娄山关位于贵州大娄山山脉中段,其实并无一处人工修建的“关”,而是指大娄山主脉上两座高峰——大尖山和小尖山相对锁峙形成的自然隘口。大小尖山均高耸入云。81年前,穿隘口而过的川黔公路宽不过三四米。站在关口抬眼望,小尖山为悬崖绝壁,大尖山根本没路,难以攀爬。说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毫不为过。

直到今天,前往娄山关仍然只有210国道这一条通道。210国道本就是在81年前的川黔公路基础上扩建的。就在我们计划沿着红军一克娄山关的路线,从遵义出发,由南向北上山时,当地人告知,这条路在接近关口的地方出现多处裂缝,裂隙宽如拇指,已封路3月有余。我们只好经兰海高速绕至关口北面的桐梓县,再从桐梓县沿着红军二克娄山关的路线,由北向南上山。

与许多红军战士在回忆中描述的一样,通往娄山关的公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弯回间不过四五十米。关口处,削山为壁,一座高近14米、宽25米的巨型词碑,镌刻着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势恢宏。

84年前时任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的黄道彬题书的“娄山关”石碑也仍然立在关口路旁。一座石拱桥横跨在210国道上,这是2004年由茅台酒厂捐建的。自从2008年免票以来,娄山关每年要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由于小尖山的山势陡峭,容不下太多人,这座小桥可以把在小尖山参观完山顶战斗遗址的游客,引至大尖山山腰劈山而建的小广场,避免安全隐患。

终于开始攀爬小尖山时,即便有台阶、铁链、石柱为助,人难免还是要气喘吁吁。沿途,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游客停车场等设施,已改变了小尖山原本的面貌。娄山关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李燕梅介绍,只有山顶的战壕还大体保持原状。

山顶狭小,传说中的“战壕”不过是长宽各2米,深不足1米的土坑。然而,占据这战壕,就可以一览无余监看山下川黔公路的动静。对面的大尖山,以及周边几座山头上,也都有不少这样的战壕。

先后两次,娄山关的黔军却没能依仗天险守住阵地。夺取娄山关,红军第一次靠智取;第二次则靠强攻。

1935年1月9日,准备进攻娄山关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阴差阳错监听到黔军内部电话。原来,红四团的通讯排本来剪断了敌军电话线准备安装我军自己的线路,但因为刚下过雨,地面积水成了天然导体,把剪掉的线头又再次接通。电话里,敌军指挥部提醒作战部队,要警惕大尖山东边的小道,提防“赤匪”从侧后袭击。这小道,也正是当地猎人指给红军的一条路。从此路走,虽要绕行10公里,却可避开川黔公路上的火力,从敌人侧后方给予打击。

9日晚,红四团一面派兵从小道迂回敌后,一面组织部队准备正面攻击。10日拂晓,当红军忽然出现在敌后时,黔军大乱。经过大约3小时的战斗,我军以伤3人、亡1人的代价换来俘虏敌军数百人的战果。

一克娄山关后,中央红军选择离开遵义渡赤水河,准备进入四川古蔺等地建根据地。蒋介石安排罗网,要“聚歼”红军于遵义、綦江以西、赤水河以东和长江以南地区。1935年2月,面对蒋介石部队和川军劲敌郭勋祺,中央红军决定折返遵义重新寻找机会。能否顺利攻下娄山关,关系整个红军的命运。黔军派出精锐家底第六团、第十团、第十五团集结遵义,与红十三团先头部队在娄山关北相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2月25日晨,红三军团十三团先锋部队直扑大尖山以及大尖山以北的制高点点金山。不料,黔军疯狂反扑,山头几度易手。红十三团前后打退敌人6次进攻。山下的川黔公路上,几乎每一米都经历过反复争夺。激战持续了两天,红军终于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拿下娄山关。这一战,黔军被歼600多人。

今天的娄山关,已经成了一处著名旅游景点。青松翠柏之间,耸立着一座“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碑名系张爱萍将军手书。站在娄山关往下看去,210国道两侧,尽是修葺一新的黔北民居,农家乐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天,八方游客驻足在巨大的毛主席词碑前,感慨苍山如海的同时,也不会忘记残阳如血的壮怀激烈。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徐颢哲 李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