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戏园之首三庆园重张大栅栏

2016-08-19 04:1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七大戏园之首三庆园重张大栅栏

8月18日上午,秋雨迷离的大栅栏商业街,南来北往的游客见证了一座老戏楼的新生。不少外国游客饶有兴致地在它古色古香的门脸下自拍。他们也许不知道,身后这栋貌不惊人的建筑历史上曾助推了中国国粹的诞生。它就是号称“京城七大戏园”之首的三庆园,历经了220年沧桑变化,昨天终于原址复建重张。今后,三庆园将主打公益,通过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等形式,传承、发扬国粹,推动京剧艺术蓬勃发展。

前世 220年前见证国粹诞生

通天柱门楼正中,一段红绸雨中飘摆。揭开来,“三庆园”三个大字夺人眼目。这一刻起,时光仿佛倒流,带人们回到220年前京剧萌芽的清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贺天子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戏班,取名“三庆班”,在艺人高朗亭的率领下进京献艺大获青睐,于是留在京城。嘉庆元年(1796年),“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改造宴乐居为“三庆园”,开始了以演戏为主业的戏园经营。这也刺激和带动了其他徽班的晋京,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到来,这就是历史上的“四大徽班”晋京——京剧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20年后的今天,再次步入三庆园。狭长通道两侧展示着中国京剧名家写真图:从程长庚、余三胜等京剧肇始的泰山北斗,到声震九州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再到《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的现代名家赵燕侠……一共包含130位前辈。

历史上,它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戏楼中的“四大名园”。到了清末民初,三庆园又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并在其中称首。

今身 数十载沦为小商品市场

走过狭长的通道如同读完漫长的京剧史。随后便到了天井,看着前方“三庆戏院”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冒雨从昌平赶来的票友邢先生唏嘘不已。他告诉记者,脚下这个地方,就在几年前还是小商品市场。

三庆园负责人李永生介绍说,1972年,因建筑物倾斜有倒塌风险,过去的老戏楼最终被拆除,此后这里一直就被作为商业经营场所,成为大栅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一部分。

李永生本人就痴迷京剧,寄梦红毹,复建三庆园、重现往日辉煌,是他心之所向。启动复建之前,他先是在小商品市场中硬生生开辟出一块场地,办起公益票房,为京城广大票友提供免费场地,许多京剧、评剧、越剧爱好者来这儿登台亮嗓。

重生 还原百年前老戏楼格局

戏池正前方即是高高的戏台,“出将”“入相”上下场门俨然。戏台两侧“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这副流传已久的抱柱联也恢复出来,正中四字:霓裳三叠。苍劲有力,伴着激昂的鼓点,更使戏迷们如痴如醉。

李永生介绍说,“三庆园”老戏楼的重建,依据的是1960年由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剧院建筑设计组编撰出版的《中国会堂剧场建筑》中的三庆园平面测绘图以及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22日《晨报·星期画报》上的三庆园门面老照片等历史图片和史料记载,恢复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戏院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两层,其中戏台在原规制上有所扩大,观众席设计为茶座形式,二楼设有小包厢。

重新开张后三庆戏院除了邀请北京风雷京剧团常驻演出外,还将引进原创室内剧、音乐剧、曲艺等,同时为戏迷票友提供活动场所。另外,三庆戏院还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等场所。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