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二维码 扫出不少问题来

2016-08-23 04:0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公共设施二维码 扫出不少问题来

不久前,本市很多地方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电话亭等城市公共设施都有了量身定制的二维码“身份证”,设施是否合法、有无脏污损坏,市民只需用手机扫码,便可反映问题。连日来,记者分别前往西直门北大街、学院路、西黄城根北街、复兴门、东单等多地实地探访后却发现,这些公共设施的部分二维码铭牌存在扫码难以识别、投诉举报无人应等种种问题。

问题一:

铭牌位置不显眼

这种二维码铭牌是银色金属材质,有火柴盒大小,其上印有设施名称、所属单位、所在位置和统一编号,最右边有一个四方的二维码。在二维码正下方,有一行小字提示:“扫码反映设施问题”。

这些二维码铭牌多设置在一些与民生相关的小型公共设施上,如公交站牌、垃圾箱、公共电话亭、地下通道提示牌和报刊亭等。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由于二维码铭牌本身较小、位置又不太起眼,很容易被人忽略。

北京站口一公交车站,二维码铭牌被放在了公交站牌立柱的最下边,距离地面也就几厘米,不仔细看几乎很难发现。“这个二维码是干啥用的?”等公交车的林女士疑惑地蹲下身,尝试用手机扫码,但由于二维码位置太低,扫起来很不方便,好半天才识别出来。她忍不住吐槽:“太不方便了。”

在随机采访了十余位市民后,记者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知道二维码铭牌的用途。一位推着三轮车的清洁工人听到公共设施二维码铭牌一词,一脸茫然,“不知道是什么,单位从没通知过。”

问题二:

10个二维码4个扫不出

除了位置不显眼、乏人问津外,公共设施二维码的扫码成功率也大有问题。在复兴门内大街,记者随机挑选了10个设施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分别有垃圾桶3个、道路指示牌2个、公共电话亭3个、电表箱和供电设施各1个。为保证识别的客观性,测试同时使用了两部手机交替操作,结果初次识别成功的二维码只有6个,剩下的4个不是被污渍盖住就是其上有微小划痕。其中一个电表箱的玻璃已经损坏,恰恰需要及时报送修理,然而不管记者怎么用湿纸巾清理,扫描都没有成功。

问题三:

报修建议没人跟进

邀市民扫码参与城市管理互动,是公共设施二维码铭牌的重要功能之一。市民扫描二维码后,不仅会显示公共服务设施的名称、责任单位、监管部门、所在地具体位置等内容,还有一个投诉举报栏。大家可根据公共设施出现的破损、脏乱等问题进行填写提交。

东单路口东南侧有一处公用电话亭,尽管明确写了支持市政交通一卡通,但记者反复插卡后都显示无效卡或者忙音,根本无法使用。于是记者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到公共设施信息平台,对设施丧失功能的问题进行了反映并留下联系方式。信息平台也当即给出了反馈信息,“您提交的设施案件已受理,我们将尽快责成责任单位处置。”除这处电话亭外,记者还分别对采访中发现的一些公共设施问题进行了意见反馈。

然而,截至昨天,距离扫码反馈意见已经过去多日,记者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再次重返现场考证后发现,原先那些问题公共设施也并没有人前来维修处理。

追访

不是印上二维码就有了高效率

引入二维码,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但记者在体验中并没有感到公共设施二维码铭牌带来的效率。

记者致电市市政市容委非紧急救助分中心,值班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表示:二维码难以识别的问题有可能是铭牌损坏或者恶劣天气所致。而对公共电话亭损坏投诉为何没回应,他先是指出公共电话亭是由联通公司负责的,如有损坏应该由对方负责维修;当记者追问是否已将问题反映给相关责任单位时,他表示需要记录下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后才能答复。

《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举报的设施案件,按照《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12319案件处置流程》进行处置并纳入“首都环境建设考核评价”进行考核。但12319城市管理首都环境建设热线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公众通过扫码提交的投诉信息在12319平台上是看不到的,平台资料库里也并未详细登记是否有专门的科室对公共设施二维码铭牌问题负责维护,但对方也表示,二维码扫完后会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跟进处理。对于记者反映的问题,该工作人员称已记录下问题,会转交城市管理部门给予回复。然而,截至发稿时,记者并未接到任何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回复。

根据该二维码试行管理办法,各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督促产权单位处置设施案件,监督产权单位落实管理责任;定期对辖区内设施进行巡检。同时,对丢失、损毁的设施二维码身份铭牌,区市政市容委应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补装或更换。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