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会选择于都作为长征的出发地?

2016-08-24 15:0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丰碑一  长征出发纪念碑

地点: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引子

“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8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于陕北。今天,红军走过的长征沿途地覆天翻。

有人说,长征有十足的阳刚之气;有人说,长征有百倍的精诚团结;还有人说,长征有千钧的精神信仰。如今,我们在80年的时间轴和两万五千里的空间轴上,找到了时代的坐标!那就是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在精心筹备了两年之后,今年初夏,北京晚报专门成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星》特刊的采访团队。兵分十路,分赴于都、兴安、遵义、茅台镇、西昌、雅安、马尔康、吴起镇、会宁、延安等地,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采访到了大量翔实鲜活的新闻素材。从今天起,我们将在每周三推出《红星》特刊,每期8个版,共出10期。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让我们用笔墨和足迹,重温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     周家望

立秋后的于都,天气依然炎热。室外走一圈,很快就浑身湿透。夜幕降临,秋风从河面吹来,带来丝丝凉爽。

于都河是当地人的叫法,地图上标的名字是贡江。贡江和章江是江西境内的两条重要水系,“贡”和“章”合起来组成了江西的简称“赣”。

82年前的秋天,8万多名红军战士夜渡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于都河畔,红军长征的8个渡口还在。82年前渡江时搭建的浮桥早已不见踪影,在于都几栋老民房中,我们竟发现了当年搭桥时用过的门板。

门板无声,岁月有痕。每块门板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933年9月,国民党纠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全线出击,使中央红军陷入被动局面。

到了1934年4月至5月,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南大门会昌筠门岭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这意味着中央根据地的南北门户大开。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向共产国际报告了战略转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明确答复后,成立了“三人团”,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

确定主力突围转移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最终将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时称雩都,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于都素有“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县政府驻贡江镇,县城距赣州市65公里,北距省会南昌市422公里。

82年来,不断有人追问:为什么会选择于都作为长征的出发地?于都博物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那是因为于都的地理位置适合红军主力部队集结出发。

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地方集结;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南线,红军与粤军陈济棠有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红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

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

于都还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从政治条件看,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粮食相对充足,同时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十送红军》真实再现了当时于都人民送别红军的场景。与其说,他们送别的是红军,不如说送走的是自己的亲人。

从1928年开始到长征前,先后有68000多名于都人参加了红军,当时于都县的人口才30多万。这意味着,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参加红军了。于都河上,送红军就是送亲人。

82年过去了,于都河水依然奔流不息。河边的于都县城,仍然随处可见长征的印迹。长征大桥、红军大桥、长征源小学,甚至连网吧都取名长征。

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于都人也爱跳广场舞,只不过伴舞的音乐不是小苹果,而是红色歌曲。

长征已经融入这个城市的血液里。

责任编辑:冯强(QN00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