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耿学清)停车难是当前居民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面临的“老大难”问题,随之而来的夜间乱停车,也给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法制晚报》记者上午从石景山区交通委获悉,作为本市确定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该区启动针对停车难问题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远期停车需求进行预测,制定全区停车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期间,石景山区将力争实现老旧小区夜间高峰时段1车1位的目标。
现状 车位缺口比例达40% 小区停车得“抢位”
据石景山区交通委工作人员介绍,石景山区现有机动车保有量15.17万辆,停车设施供给总量9.06万个,车位缺口比例为40%。特别是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记者了解到,位于石景山鲁谷地区的五芳园社区是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典型代表。该社区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有15栋楼、2600多户居民,而停车位只有不到100个,家庭停车位比例不足26:1。
到了晚间高峰时段,该小区停车难度堪比此前火热的“抢车位”游戏,并且车位紧张还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私装地锁、乱停乱放等问题一度在小区泛滥。
石景山区是本市确定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石景山区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停车发展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政府将成为主导因素。
对策 “平改立”补充车位 路侧桥下增设泊位
面对巨大的缺口,石景山区规划部门启动了《石景山区停车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现有及未来停车发展问题进行了“问诊把脉”,并开出“药方”。根据部分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基础薄弱的特点,石景山区将充分利用小区内部空间进行“立体挖潜”,对现有车位进行“平改立”改造,尽量在小区内部增加基本车位数量。
去年,五芳园小区选择了“平改立”的方式解决停车难题,投入500多万元在原有平面停车场上搭建起一层钢结构停车平台,实现双层立体停车,一下就让小区增加了249个停车位。
今年,石景山区又建设了鲁谷74号院立体机械停车楼、石景山医院停车库等项目,都是通过平面改立体的方式,增加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了部分老旧小区和公共服务机构停车难的问题。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石景山区通过停车楼“平改立”就增加停车位8333个。
同时,石景山区利用规划新增城市公共停车场,提高为周围居住小区停车高峰时段服务的泊位数;规划新增路侧或立交桥下停车泊位,提高为周围居住小区夜间高峰时段临时停车服务的泊位数。
展望 5年内实现1车1位 2030年基本满足需求
今年,石景山区推进了停车平衡示范区建设,依托本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中“全权、全责、全时、全管”的作用,把街道综合执法、每个街道每年3000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与社会治理委员会、居民协商议事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区域停车基本平衡的综合治理模式。
同时,石景山区还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坚持集约用地原则,开发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将继续探索“政府出资-企业管理”和“企业出资-政府补贴-自负盈亏”等新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停车资源的“供给侧改革”。
到“十三五”期间,石景山区将力争实现老旧小区夜间高峰时段1车1位的目标。2030年,该区机动车位供给总量可以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至1.3倍,基本满足各类地区停车需求。
(文/记者 耿学清 通讯员 王祝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