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过街天桥使用率低,其原本应该“便利”的功能却不尽如人意,记者通过采访不同的使用者后发现,过街天桥之所以饱受大家的诟病,除了使用者的习惯问题,还有一些在设计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这样才能让原本便利的服务设施更好地方便我们的生活。
习惯走红绿灯
记者在横跨和平里东街的过街天桥处看到,距离过街天桥最近的路口只有23米远,马路的一头是北京市第54中学,另一头是国家林业局。记者发现,即便人们不走过街天桥,小路口处的人行横道、红绿灯设施也挺齐全,没什么不方便。记者赶到现场时,正是一个下班、放学的高峰期,这座过街天桥的使用率究竟多低,记者进行了随机的测算。
当路口红灯亮起时,记者站在桥头数起了人数,路口两侧,等待过马路的人有17个,大家一边等红灯,一边低头看着手机、报纸,对近在眼前的过街天桥熟视无睹。随后又有5名行人走到了路口处,其中有2人选择了过街天桥。
在记者观察的半个小时里,每10个行人中只有1个选择过街天桥。周围居民说,这座过街天桥存在的时间不超过10年,但十字路口却一直在这里,老住户们早就习惯了走人行横道过马路,对于新出现的过街天桥,大家何必要费力去爬呢?“这个路口红灯时间很短,路也不宽,有爬天桥的时间,我都过去了。”
爬上爬下不方便
在樱花东街中日友好医院门前,一座过街天桥横跨马路,路东是医院的一个小门,路西是中日医院的公交车站。即使如此便利,更多人还是宁愿选择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车流中“钻”过去,也不愿走过街天桥。
记者注意到,人们选择穿行马路的地方,要么是主辅路的出入口,要么是主辅路的绿化带。下午5点多,正是樱花东街车流量较大的时候,记者从过街天桥上往下看,密集的车流中,不少人正在桥下横穿马路,其中不乏有坐着轮椅的病患、拄着拐的老人,人们站在马路中间,大公交擦身而过,面包车贴着人呼啸驶过,那情景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很多老人或病患告诉记者,这座过街跳桥台阶挺高,又没有轮椅能走的路,对他们来说,过桥就跟爬山一样难。“本来身体就不舒服,过个马路我还得爬上爬下的,实在不方便。”
周边的停车管理员介绍,其实每天早上,人们穿行马路的问题更严重,早上中日医院门前的路段时常发生拥堵,严重的时候真像是停车场,因此,大家走在车流中更加肆无忌惮。
建议
引导大家的过马路方式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为何有这么多过街天桥受冷落,记者也向专业人士进行了咨询。
有桥梁设计者提到,过街天桥最主要的作用除了保障行人安全外,还有在封闭路段缩减行人路程的作用。而记者所走访的这些过街天桥,均处于开放路段,桥造好以后,原本的交通导向并未改变,一些地方人行横道保留,而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危险的过马路方式仍缺乏引导,仅靠一座桥是无法改变人们过马路的习惯的,因为过街天桥并不提供过马路的“舒适度”,走台阶自然是比走平地费力,这是一个公认的概念。“当然我们不能为了舒适度就把桥修矮点,桥底下还得过车呢,这里有个标准问题。”
记者注意到,从北二环小街桥到惠新东街,有条平行路段,是从北二环雍和宫桥到惠新西街,相比之下,后者的使用率就高得多,因为这条路上,路中间的隔离带开口较少,行人不走过街天桥,几乎没机会横穿马路。但现实问题是,小街桥向北路段上的学校、机关单位、医院等设施,明显多于雍和宫桥向北路段,从道路规划上看,将这条路上的开口都封死,同样会带来不小的交通问题,车辆掉头的增加,就是个麻烦事儿。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过街天桥的使用率高而封闭路口,就会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