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来,北京市持续保持着蓝天白云的“高颜值”天气,微博、朋友圈里扎堆儿晒蓝天。市环保局12日通报,今年截至8月底,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9天,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天。
据市环保局统计,今年前八个月,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累计浓度分别为11、41和8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6.7%、8.9%和17.3%。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9天,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天。各区空气质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昌平、怀柔、密云、延庆、门头沟等区PM2.5浓度较低,通州、昌平、怀柔、密云等区PM2.5同比降幅较大。其中,通州区空气质量累计达标124天,占51.5%,同比增加30天,空气质量改善率持续位列全市首位。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全市组织实施完成的重点治理工程大约是之前十年来的总和,减排效益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上。
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是PM2.5的最主要来源。今年全市已淘汰老旧机动车24.7万辆。全市纯电动汽车累计达到6.7万辆。目前,全市客运、货运等8类重点行业新增的3600余辆重型柴油车全部安装了颗粒捕集器,戴上了“口罩”,有效降低了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排放量。同时,本市对公交、环卫等重点行业车辆正在进行深化改造,改造后单车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60%。相关部门还在抓紧制定“京六”油品标准。未来本市将进一步突出高排放车治理,引导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全市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全面禁止新建钢铁、水泥、炼焦、有色等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劳动密集型一般制造业项目,将105个污染行业列入“负面清单”。截至目前已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污染企业224家。
全市还开展对“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年底前南部地区将完成清理整治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企业2500家以上。
今年本市还启动实施了108项环保技改工程,目前已完成62项;通过企业、污染工艺退出和技改升级,已累计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2100吨。本市还在全面加快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加强施工扬尘管控,强化渣土运输管理,积极推广洗轮机、抑尘射雾器等扬尘控制新技术。
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市共压减燃煤1100万吨,基本实现了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无燃煤锅炉”。今年全市进一步聚焦农村散煤和郊区锅炉,加大煤改电、煤改气力度,扎实推进463个村散煤治理工作。本市计划到2017年年底前,实现城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此外,2016年度锅炉“煤改气”任务翻倍实施,全市实际在施规模已超过6000蒸吨,其中已完成改造2700余蒸吨,力争2017年年底前实现平原地区小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
同时,本市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专项行动。截至8月底,全市环境监察部门共立案处罚大气类固定污染源环境违法行为884起;前8个月累计检查各类车辆788.8万辆次,查处排放超标车辆5235辆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