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联手中青报全景直播G20杭州峰会创造历史

2016-09-13 15: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为世界经济规划路径的G20杭州峰会已经落幕,峰会形成的“杭州共识”将持久地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正如多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有传媒新秀脱颖而出一样,盘点G20杭州峰会传媒竞技场上的最大赢家,仅仅上线四个多月的“北京时间”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让媒体同行惊叹的新秀:流量和用户互动量,都刷新了同类型报道行动的记录。特别是总点击量(PV)达到3723.3万,访问人数(UV)达974.5万,成为中国全网第一,创造了历史。然而,“北京时间”人知道,创造历史并非偶然。

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

G20杭州峰会是在世界经济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举办的。中国百姓更期待杭州G20峰会上,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的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全新动力,让相关成果惠及百姓生活。这一切,注定了杭州峰会的世界关注度,也决定了杭州峰会的公众关注度。而仅仅上线四个多月,一直以新型主流媒体为发展目标的“北京时间”,时刻准备着突破性成长,继英国脱欧8小时直播、“南海所谓仲裁案”大型直播、里约奥运会“超级帆船穿越大西洋”持续直播之后,又一次探测到了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契机。G20杭州峰会这一国际盛会,同时也是国际媒体同台竞技的舞台,为“北京时间”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媒体视频直播平台提供了一次突破的机遇。

北京时间G20杭州峰会全景直播

一、G20杭州峰会大型报道流量跃升为中国全网第一,实现历史突破。

面对G20峰会报道的机遇,“北京时间”下定决心全力参与报道,并坚决超越刚刚取得巨大成功的里约奥运会直播规模和直播效果,要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挑战一切传统意义上的不可能,要在移动新媒体世界里传播用户乐于接受的主流价值观。于是,在“北京时间”新闻公司G20峰会报道总负责人的带领下,确定了此次大型报道的总体思路:以多点同步、打破传统格局的全景直播为抓手,实现“北京时间”传播影响力的新跨越。

在传播平台上,充分利用北京时间直播平台,通过多点同步的全景直播、24小时直播频道的重点时段直播、专题页的深度报道、人物访谈、个性化评论、国际主流媒体的热点综述等内容立体化呈现峰会的行进过程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百姓生活改善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同时利用其他新媒体渠道,与北京时间相配合,形成矩阵式传播;传播形态上,视频直播、图文与视频相结合的综合报道、图文结合的深度报道、呈现独特观点的评论文章、国际视角的综述、图集报道等等相互呼应,给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可选择的形式;传播主题上,既有宏观层面上杭州G20峰会相关成果对世界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报道与探讨,也有中微观层面上峰会在中国举行对杭州乃至全国人民生活可能带来的改变的报道与思考。

北京时间记者在高铁上采访

最新的成绩单表明北京时间的努力结果:截止到9月5日22点,四天时间,峰会报道前方记者发起直播38场,与58小时不间断直播合计累计直播90小时,这样的直播量,可以当之无愧“全景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时间”是本次G20报道直播场次最多、直播时间最长的网络媒体。

独家发布原创稿件210篇,其中中青报峰会特稿62篇、“北京时间”32篇,另外,“北京时间”国际独家编译65篇、独家评论4篇、独家国际综述稿件2篇、独家专家视频峰会评论28个、图集报道17组。

中青报记者在现场直播

传播效果更是令人振奋:360及“北京时间”全平台,G20报道内容展现总数为:16.27亿次(展现量指用户看到“标题和简介”的数据,如下点击量,指用户看到题目并点击进入具体观看的数据)。“北京时间”G20报道内容的总点击量(PV)达到3723.3万,访问人数(UV)达974.5万。更使我们惊喜的是,“北京时间”平台图文、直播内容,单稿平均互动数(含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达到了1993次/条,这大大超出了一般同类内容的数据,说明优质内容可以引发用户深度阅读和实时互动。

同一时间,“北京时间”G20内容访问量在中国全网排名第一,能够在重大新闻事件宣传报道中重大战场实现突破,创造了“北京时间”上线以来的历史。

同时,“北京时间”直播/视频内容的总播放数达到1489.7万,累计观看时长达193万小时,每次点击播放的收看时长平均接近8分钟,可见“北京时间”相关G20报道的吸引力。这进一步证明,用户对于北京时间的G20报道有较深的关注和情感卷入,这也是“北京时间”品牌整体影响力的体现。

二、“北京时间”G20峰会全景直播实现了传播史上的多重突破

看到这组数据,单单是量就已经创造了记录。然而,对于“北京时间”,量的记录只是副产品。以创新的传播方式报道这次以创新为核心主题的G20峰会,这是整个报道的基调;以突破求个性才是这次报道的显著特征。

G20专题报道部分宣传海报

1、这是大型国际事件传播史第一次突破传媒想象空间、以多点同步直播为特征的多视角、立体化全景直播。

为了实现全景直播的最佳效果,联合报道组用最先进的全媒体直播技术武装前方记者,实现了演播室与直播平台对G20峰会的多点同步、全景式直播报道。通过几十场多点并发、话题广泛覆盖G20各层次内容、既有宏观国际视野和国家格局又有微观平民视角和生活贴近性的立体化呈现,在「北京时间」网站和手机APP客户端为广大网友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G20峰会。报道过程中,「北京时间」尝试将多路信号接入北京直播间,将高级别会议及活动直播、前方记者独家探访、志愿者的个性化视角、外景慢直播摄像头等信号汇总集结,将宏大主题与平民关注相结合,形成了只有网络时代才可以设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景直播。这也是传播史上国际大型报道的首次全景直播。

北京时间24小时直播演播室

2、这是主流媒体第一次用互联网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战略合作的历史跨越。

“北京时间”联手中青报全景报道G20杭州峰会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正是因为北京时间在内容生产流程上的互联网思维——开放、互联、共享。

“北京时间”与中青报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运作机制。双方相互开放资源。中青报作为一家传统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能力和优秀的记者团队与“北京时间”具有市场渗透力的移动视频直播平台以及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一结合,就产生了倍数效应。

G20专题报道后方各团队紧密协作

早在一个月前,北京新媒体集团与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青年报》就提出要通过深度合作打造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景直播。双方通过多轮沟通,前期策划选题、选择报道角度、形成联合编辑部,20名前方记者和直播团队、165名后方工作团队,全程全景直播峰会盛况,会场内外不留死角,陪网友观风云、赏风光。

前期的充分沟通、团队的无缝链接、完整的报道设想、完备的现场预案,这样一种全方位的深入合作为这场直播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几天的报道时间并不长,双方形成的合作机制和观念碰撞后形成的报道智慧将进一步推进双方在互联网时代的共同发展。

嘉宾点评G20杭州峰会

3、这是第一次全面打通多种平台、实现完全互联网化开放性直播的历史突破。

首先是开放物理空间。相对于传统电视台封闭的演播室环境,「北京时间」全透明地把大编辑部的幕后工作全部展现出来。演播室如同一个餐厅的前台,编辑区就像后厨,前台和后厨没有隔离墙,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编辑区的工作,甚至连后期机房也已经全透明化。甚至在直播中、嘉宾化妆准备时、编辑工作时,都有摄像机全程跟拍,宛如一台大型真人秀,满足网友探寻内容生产流程的探秘心理。

G20专题报道后方团队工作中

其次是开放新闻生产空间。G20杭州峰会报道团队通过“定制化新闻”的生产流程在报道的视角选择方面给受众和互联网用户留下了开放的空间。报道开始前的话题征集,主题设置时的世界视野与平民视角,嘉宾选择时的专家与网红,都让整个报道的视角呈现出开放性与互联网特征。直播过程中,网友们的意见让嘉宾惊诧:网民们的思考真的很专业。

同时开放信源接入渠道。在节目直播中,社交媒体编辑实时刷新最新的G20资讯,突发事件随时插入,针对G20的全媒体评论随时播报,除了主播外每一个编辑、记者都是播报岗,随时以Breaking的形式将NEWS插入到节目中去。

北京时间记者在现场直播

其中,9月3日峰会开始至9月5日结束,连续直播58小时,加上各类全景直播,累计直播90小时,更是创历史地呈现了一场时间最长的国内外媒体G20新闻全景直播记录,从而将众多网民的目光牢牢地锁定在“北京时间”这一视频直播平台上。

三、实现新型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舆论场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历史突破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与互联网传播技术优势相融合的创举,是让传媒界和新媒体受众都大开“脑洞”的新跨越。

9月2日至5日,每天的全天候直播、多形态内容呈现与晚间的重点直播、深度解读相得益彰。4天的传播内容,基本聚集了G20会议相关的所有热门话题和网民关切。晚间重点直播时段,“杭州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B20工商峰会开幕,聚焦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开药方”、“G20开幕,G20杭州峰会是中国最大的外交主场”、“最忆是杭州”等厚重主题与包括“国宴同款杭帮菜”、“晚会主要演员解密排练过程”、“探秘国礼”等60多场直播活动相结合,既满足了网民探秘峰会现场的需求,又有效地实现了传递峰会核心主题、引导公众舆论的主流媒体责任。

北京时间记者与中青报记者在现场合作

每一次报道与传播的重大突破与品牌影响力的跨越式提升都在证明,前瞻性地选择站在视频直播风口的北京时间,正在引领台网融合、传统电视行业向互联网新媒体领域转型的新一轮革命。然而,经过一次次大型直播活动的锤炼,北京时间更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成为主要网络形式的新媒体时代,以新型主流媒体为发展方向的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唯有不断突破自我,突破同行的行进速度,才有可能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新媒体空间的影响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地说,我们真正担当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