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纯:8小时根本不够用 福利政策多是加班产品

2016-09-21 14:5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很多福利政策都是在晚上诞生的

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李绍纯:看着政策数量陡增 加班再累心里也甜

开展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可能很多市民不知道,这些涉及民生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都是由市民政局福利处参与设计和制定的。而福利处的带队人李绍纯,抱着对民政事业的热情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和社会力量整合,不断出台和实施民生保障政策和惠民重大举措,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弱势群体受益而且满意。

经手文件多了几倍 频推福利政策出台

李绍纯的每个工作日几乎都是从处理文件开始的。每天早上不到9点坐进办公室的他,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案头的文件。在这些文件里,有的涉及养老服务、困境儿童保障、残障人士福利;有的是市政府或局领导批示下来的紧急文件;有的是从基层上报来的群众诉求、工作建议。

福利处参与制定的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才刚刚出台,李绍纯和同事们又要快马加鞭地设计相应的驿站管理服务标准及建设规划方案。在福利处岗位上工作超过6年的李绍纯发现,本市社会福利类政策制度出台的速度明显比前几年快。李绍纯记得,前几年几乎两三天办公桌上才会有一两个文件,而近两年来一天处理十多个文件是家常便饭。“政策出台的频率更是高,原来一年才出两三个,现在的节奏几乎是一个月一个,一年最多能出台一二十个。”

李绍纯说,每个文件都不是民政局或福利处单独制定的,几乎都要涉及多个委办局或相关单位,因此需要沟通和协调的细节特别繁杂。每个政策的出台至少要经历两至三个月的反复沟通,所以很多政策在他的手上都是同步周转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同时兼顾七八个正在起草的政策,脑子要不断转换频道。”

虽然工作量大了很多,但李绍纯觉得,从政策出台数量的陡增,能看出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保障对象需求的逐步满足,以及对本市民生福利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区调研福利需求 套近乎他也有一手

除了处理文件,李绍纯还会留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去基层调研,“几乎所有政策的出台,都需要从基层寻找依据,从市民当中寻找需求。”以最近出台的社区养老驿站政策为例,这两年,本市养老服务的重点正在从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向发展居家社区养老转变,居家老人在家庭和社区里养老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呢?为了弄清老人的需求,李绍纯和同事们经常分头下基层,走进社区和老人家中寻求答案。

常年和老人打交道,李绍纯早就练就了一身跟老人套近乎的本领。走进社区,他自己上手为老人量血压,借机跟老人聊天,了解养老需求。李绍纯发现,社区内的养老设施除了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日间照料、呼叫、送餐助浴等服务外,老人还迫切需要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看护类服务,比如在家门口就能量血压测血糖,由看护人员提供的膳食营养提醒、心理慰藉甚至入户康复护理服务等等。这些需求,都被写进了相关政策文件当中。

八小时根本不够用 政策多是加班产品

要处理文件、要外出调研、要协调相关部门、要行业交流和接待咨询,从早上8点多到晚上6点的工作时间显然不够用。李绍纯常常在晚上6点以后才有时间和同事商讨政策文件的内容和细节。有时为了集中精力防止思路被打断,一干起来就顾不上吃晚饭。“可以说,很多社会福利政策,都是晚上6点以后才‘生产’出来的。”李绍纯几乎每天都是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才到家,喝一碗粥就当了晚饭。

周末不工作的时候,洗衣买菜做饭都由李绍纯“包圆儿”,嘴上说是为了换换心情,其实是为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在李绍纯的微信朋友圈里,只有寥寥四条信息,其中一条是他转发的一个小视频,他写道:“向大家推荐一部超级大片,出品人导演编剧摄像音效字幕后期制作都是我儿子。”作为父亲,李绍纯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给儿子鼓劲儿。

李绍纯认为,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而福利处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这些人群特别是其中困境人群的福利,发挥对弱势群体的政府托底保障作用,同时推动社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首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这几年社会高度关注这些领域,给了我们机遇,作为公务员,我们就应该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看到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身的努力有了回报,我们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本报记者 叶晓彦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