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机场主航站楼地下结构封顶
提前10天完成 整体结构已完工近七成 预计明年春节前正式封顶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陈斯)北京新机场航站楼正拔地而起。昨天(20日),随着最后一块顶板的浇筑完成,新机场主航站楼实现地下结构封顶,整体“钻”出地面。预计在明年春节前,主航站楼的混凝土结构也将正式封顶。
据了解,京霸高铁、廊涿城际和新机场快轨三条铁路将“汇集”在新机场地下二层,机场采用了“隔震层”,届时旅客几乎感觉不到震感。
主航站楼 实现地下两层结构封顶
记者了解到,新机场主航站楼整体比合同约定的时间提前了10天“钻”出地面,部分区域已经建到了地上3层。新机场航站楼呈放射状,中间是办理值机等手续的主航站楼,四周放射出5条指廊。
虽然主航站楼只实现地下两层结构封顶,但整体结构已完成近七成。看似面积不大的地下两层功能不可小觑。地下一层为机场设备层,地下二层则是未来不少乘客都会使用的轨道层,包含3对轨道,并预留1对轨道。
地上,新机场航站楼则是整体四层局部五层结构。地上一二层为双层出发,三四层为双层到达,局部五层为餐饮、商业配套。
设立“隔震层” 高铁下穿旅客几乎无震感
3对轨道分别为京霸高铁、廊涿城际和新机场快轨,涵盖了高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三种完全不同级别的线路。这意味着,三条轨道将给未来的北京新机场带来立体式的轨道交通配套。特别是京霸高铁,首次实现了高铁下穿机场航站楼。
高铁遇上飞机,看似美好,但对航站楼来说则是“压力山大”。高铁时速快,会对航站楼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设计师们从昆明机场找到灵感。以往,建筑解决冲击力主要靠“堵”,让建筑更结实;而在昆明机场,则更多靠“疏”,把冲击力通过隔震支座疏导出去。按照设计,新机场航站楼的地下一层中,在柱子上设置了1152个隔震弹性滑板支座。通俗地说,这种支座能略微“平移”,形成一个隔震层。高铁驶过时,冲击力从地面顺着立柱往上爬,遇到能平移的隔震支座,能排散掉很大一部分。
新机场航站楼是大跨度建筑,因此要特别考虑抗震。而对于建筑结构来说,地震破坏力比较大的是水平晃动,已经封顶的地下结构中,隔震支座将星罗棋布,达到1232个,最大的直径能到1.5米,最重的5.6吨,新机场航站楼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
根据之前的电脑模拟实验,未来高铁从新机场下方飞驰而过,航站楼里的乘客几乎不会感到震动。
从7月开始,隔震支座已经陆续开始安装,目前已经完成62%。根据工期安排,新机场主航站楼将在明年春节前正式封顶,预计2019年7月交付使用。文/记者 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