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9月27日讯(记者 张驰)27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联合举办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新闻发布会,王中林等10人荣获“京华奖”。
据北京市政府侨办副主任史立臣介绍,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于2013年3月设立,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旨在表彰和奖励在首都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首届“京华奖”于2014年5月公布,谢国民、陈丽华、李春平、钱渊、严彬、幸公杰、万立骏、严歌苓、程京、洪明基等10人获此殊荣。
第二届“京华奖”申报推荐工作从2015年12月10日起开展,已完成组织申报、初审、征求意见、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五个环节。最终确定王中林、许荣茂、李勇杰、李稻葵、吴晨、何超琼、郑哲敏、孟宙、莫华伦、蔡蔚10人为获奖者。他们涵盖了经济、科技、社卫教体、文化艺术及公益慈善等领域,在不同行业为首都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获奖者简介
1. 王中林,男,1961年11月出生,美籍华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纳米能源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低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和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氧化锌成为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外纳米技术中又一大材料体系;成功研发纳米发电机,推动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纳米能源技术与自驱动微纳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立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推动新型空气除尘净化、汽车尾气处理等多项技术落户北京,为北京地区科技进步、节能环保做出积极贡献。
中组部“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首批入选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的获得者。
2. 许荣茂,男,1950年7月出生,香港同胞,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
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截至2015年底,带领世茂集团累计捐款逾11亿人民币,在京捐款近2亿人民币,公益项目覆盖人口超过2000万。
2005年联合发起成立中华红丝带基金并担任执行理事长,支持国家开展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十年来基金公益事业投入超过1亿元,累计有9000余名艾滋病感染者、13700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16000名特殊困难怀孕妇女、37万贫困地区村民和57万名外来务工者直接受益。
捐建百余家“世茂爱心医院”和小学,在北京等地资助了多个高校助学项目。2016年7月,向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项目捐赠人民币8000万元。
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侨商会常务副会长、曾获2015年中国年度慈善领袖、中华红丝带基金最高荣誉“十年功勋奖”,2016年获中国慈善榜“终身成就奖”。
3. 李勇杰,男,1961年5月出生,美国归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和研究,1998年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十几年来带领团队接诊国内外患者10万余人,手术治疗近15000例。1999年研究所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发挥专业优势,面向全国同行传授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专业人员7000余人,为该领域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侨联常委、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 李稻葵,男,1963年12月出生,美国归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的跨国比较、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以及大国发展战略的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在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间,运用研究成果积极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财政、金融、公共住房建设等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作为北京市首批挂职的高层次党外人士之一,在担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期间,开展立项《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海外人才本土化机制研究》重大课题研究,为中关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 吴晨,男,1967年8月出生,英国归侨,北京市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作为国家中青年建筑师的代表,在超高层建筑、城市新区设计与规划、旧城保护与复兴、大型交通枢纽建筑等领域建树丰厚,曾参与并主持设计完成了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北京南站、北京CBD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
2015年带领其团队在北京北中轴地区进行了大量设计研究工作,对什刹海和南锣鼓巷等典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提出保护、整治、复兴等建设性意见,先后实施了原地安门百货商场改造、烟袋斜街社区规划设计等具体工作。为保持和恢复古城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北京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归侨、侨眷优秀个人”等荣誉,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6. 何超琼,女,1962年8月出生,香港同胞,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
致力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积极发挥家族影响力,牵头创立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全方位推进京港澳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作为北京市妇联执委、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会长,积极促进“两岸四地”的妇女发展和社会进步。主办北京市京港澳青少年交流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为促进京港澳青年交流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将信德集团中国区总部设于北京,在京投资实体包括北京通州运河核心区综合发展项目、“信德京汇中心”项目、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产业项目等。在内地开发项目总额近180亿人民币。在京投资约57亿人民币。2013年至2015年国内纳税总额为2381.8万人民币。近年来捐款逾1100万人民币,用于支持内地及北京的社会公益事业。
现任全国工商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妇联执委、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会长。
7. 郑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美国归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际著名力学家,国际力学界最高学术机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八位执委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者,长期主持制定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倡导建立了众多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很多原创性学术贡献。
作为建国初期从海外回国的科技领域归侨代表人士,致力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的技术合作,积极促成了北京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并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怀柔园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曾运用爆炸力学研究成果,在北京锅炉厂技术攻关、爆破拆除华侨大厦和石景山电厂等重要任务中,成功完成爆破拆除,对北京市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荣誉和奖励。
8. 孟宙,女,1963年11月出生,德籍华人,德国联宇(咨询)公司总经理。
作为德国科隆市市长及科隆市政府中国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德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北京市与科隆市双边经贸交流和文化交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国际上出现诋毁中国和北京形象的关键时刻,她策划安排德国科隆市政府在《北京青年报》头版刊登大幅广告,支持北京奥运。组织、协调德国科隆市长及经济界代表团连续参加四届“京交会”,取得丰硕成果。作为科隆“中国节”总策划,推动北京老字号和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组织科隆市与北京市合作开展“北京-科隆城市环境卫生合作项目”,为“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做出积极贡献,被中德两国的大使同赞为“中德双方的大使”。
现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顾问,曾获2007年科隆市长颁发的国际经济杰出人士奖章、2008年被科隆市长任命为科隆市经济大使。
9. 莫华伦,男,1958年10月出生,香港同胞,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
多年来,先后指导香港歌剧院、澳门国际音乐节制作了多部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受到了广泛赞誉。同时担任中央歌剧院顾问、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客席教授,在音乐教学方面投入巨大精力,为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参与国家大剧院歌剧及音乐会演出。在歌剧《图兰朵》、《波希米亚生涯》、《卡门》、中国原创歌剧《赵氏孤儿》等剧目中出任主要角色。
2011年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魏松组成“中国三大男高音”,并以“北京旅游形象大使”身份赴国内外举办《江山如此多娇》等演出,为国家和北京对外艺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和良好声誉。作为北京市文艺志愿者,多次参加基层慰问演出。
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曾获世界杰出华人奖等荣誉和奖励。
10. 蔡蔚,男,1959年9月出生,加拿大籍华人,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领军人才,2008年创立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我国汽车行业历史上唯一核心零部件出口公司。致力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填补多项国家空白,电机系统产销名列同行业中国第一,全球前三。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并参与国家“十三五”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为国家和北京地区科技创新、新能源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任国家“千人计划”高新委副主任、国务院侨办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侨创会副会长,国家“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特聘专家。曾获2015年中国汽车创新人物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优秀企业家、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