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在京城西部的石景山模式口北、翠微山南麓,有一座577岁的古寺——法海寺,其因与敦煌齐名的壁画而闻名。今年8月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壁画开始了“技术重生”——利用三维矩阵技术采集数据,制作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未来,市民在网上就可以观赏到完整的法海寺壁画全貌。
另据《法制晚报》记者了解,法海寺将于本月10日重新对外开放。由于游客对壁画的影响比较大,壁画数据库建造完后,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法海寺有可能对参观真迹壁画的人数进一步加强控制。
法海寺壁画 可媲美敦煌壁画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寺中的明代壁画真迹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与敦煌、永乐宫并称“三大壁画艺术宝库”。
从寺前“楞严经幢”碑记所列工匠士官名号中可以看出,修建法海寺共动用了18种行业169名专业人员,其中包括营缮所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据统计,寺中大雄宝殿内共有10铺明代壁画,由上述15位宫廷画士精心绘制,至今仍保持完好。
《法制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壁画面积达236.7平方米,所绘内容包括十方佛众、菩萨诸天、飞天侍女等等,无论是艺术水平、绘制方法、制作工艺及历史价值,都堪称明代壁画之最。
据专家介绍,由于敦煌多为古代民间艺术家制作,而法海寺壁画为皇家画师所作,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在当时是顶级的,一定程度上法海寺壁画的水平要超过敦煌。不过知名度上敦煌壁画明显高于法海寺壁画,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法海寺壁画“走出去”交流困难,可供学者、专家、游客研究、欣赏范围小。
三维矩阵采集 建立壁画数据库
壁画面积大,且不能长时间曝光在灯光和大人流之下,无法长期展览和交流。此外,光线、空气、水汽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壁画进行侵蚀。
据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庞献辉介绍,2007年,石景山区运用珂罗版技术对壁画进行了复制,但受技术条件限制,真迹的一些精彩细节很难呈现。且受印刷品性质限制,复制品过一段时间颜色就会失真。为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年筹划,今年8月份法海寺壁画三维矩阵信息采集工作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法海寺内壁画和大雄宝殿内曼陀罗藻井的三维矩阵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但由于此次属小幅采集,一次只能拍摄30cm×60cm的图像范围,后期还要花较长时间将所得图像进行拼接还原等合成处理,以得到壁画全貌,这项工作预计在明年初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采集期间还有“意外收获”,工作人员发现壁画的角落附着了尘土、蜘蛛网等,后期将根据这些数据制作完整的壁画残损档案,以方便定期检查、对照和评估,并提供给专家进行论证,拿出确切的保护方案。
防止壁画受损 多举措严控施工
采集壁画图像难关重重,首先要攻克的就是光源问题。据庞献辉介绍,壁画真迹长期处于黑暗环境,普通光源会发热,长时间照射将对壁画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本次采集使用了冷光源,既能最大程度还原自然光亮度又不会发热,很好地保护了壁画。
此外,法海寺的10铺壁画中最高的4.5米、最长的11米。以寺庙大殿扇面墙后的“水月观音图”为例,其面积达20.25平方米。为采集壁画的每个细节,工作人员在大殿里铺设水平轨道并安装可调节支架,反复调节采集器角度以及灯光等,保证收集的图像最大限度还原真迹。
由于施工时用来保护壁画的玻璃罩被摘除,为防止人们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影响壁画,现场内施工人数一般在10人以内,且除必须工具外不允许带任何私人物品进去。采集时间方面,每天中午必须撤出来1.5至2小时,让壁画“休息”。
建数字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为保护壁画,此前法海寺文管所会对观看壁画真迹的人数进行控制,且游客只能拿着弱光手电局部观赏,无法看到壁画的全貌。随着本次三维矩阵采集完成,今后这一游览模式有望改观。庞献辉透露,待壁画数据库后期完成,法海寺会制作8部短片,在可供大客流游览的空间提供给游客观赏,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面世。
此外,未来三年,基于本次采集的数据,法海寺壁画将会制作成数字博物馆,提供给国内外游客在网上观赏。而由于此次是对大雄宝殿内部进行360度全景采集,未来人们能看的将不只是壁画本身,包括殿内空间布局、建筑纹饰等都可以实现真实还原,其效果媲美参观法海寺壁画真迹。
专家表示,此次三维矩阵扫描成功后,将大大提升法海寺壁画的亮相频率,有益于专家学者和普通游客研究观赏壁画,促进法海寺壁画文化的研究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