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中考”改革 边缘学科老师“痛并快乐着”

2016-11-03 15:1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为应对从2018年开始的“新中考”改革 老师学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边缘学科老师“痛并快乐着”

今年4月份,北京市教委正式对社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最新的改革方案,2018年起,本市将实行“3必考+3选考+体育”的新中考模式,即把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总分580分。

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总分值各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有两次考试机会,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其他科目实行选考,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但是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

考试改革的初衷在于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然而多样化的选择也给学校等各方带来了诸多挑战。目前,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各个群体正“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应对着即将到来的新中考。

“边缘学科”有了“出头之日”

早在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前,不少学校就早已从各个渠道听到了“中考改革”的风声。对于不少小学科的老师来说,听说自己的学科被纳入到了中考范围当中,无疑是个巨大的喜讯和鼓励。“说明自己的学科受到重视了,出头之日要到了!”然而,欢喜劲儿还没过去,伴随而来的就是一身的压力。二中分校的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小学科的老师都在这满心的喜悦里感到了“压力山大”。

首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侧重点发生了改变,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考查落实效果。据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学科老师介绍,此前这三个学科的考察方式比较灵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多样,学期成绩由多项组成,制作PPT、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制作学科小报、阶段测验等都可以作为考试内容;而被纳入中考之后,老师们需要将考察方式从“等级评价”向“等级评价与百分制相结合”转变。

考什么?怎么考?什么标准?一开始,老师们个个都是一筹莫展,这也难怪。北京二中校长兼二中分校校长钮小桦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考科目六科中包含政治;90年代中考命题权放到区县后取消了政治科目考试,后来命题回归市统考后至今,政治便再未被纳入中考。可见,史地生三科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中考,政治退出中考也有十几年了。钮小桦校长坦言,这些学科从重视程度、师资配备、教学落实、备考经验等都有待提高,“这四科要找一份比较系统的备考资料都困难。”而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应对这“从无到有”的挑战便是“小学科”老师面临的最棘手难题。

面对新变化,老师们也积极想着应对办法。去年,二中分校初一的孩子们首次在模拟考试中迎来了小学科试题。用初二思想品德备课组组长周萌的话来说,这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在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命题水平。单单是准备试题,备课组的几个老师就磨了两个多星期:如何以课标为基点、融合多版本教材,使用什么素材,如何设问……所有这些问题老师们都要纳入考虑范围。“上海、广州、湖北等几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地区2008年以来的中考试题都要拿出来反复琢磨,还得根据我们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周萌介绍说,在命题中还得考虑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记录,为指导学生初三选考积累资料。”

考试方式要改,备课内容也得调。“工作量大多了”,二中分校历史教研组组长郝志红已经有着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了,但是面对新出台的方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她需要下的功夫一点儿也不比年轻教师少:研读课改文件,分析外省市中考历史试题……“我们老师之间都相互打趣,‘只有老师们走进题海,才能让孩子们走出题海’”,郝老师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还注重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进行探索。而对于地理组来说,担子也不轻。地理教研组长彭苇莉老师表示,地理学科在教学和命题时需要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因此老师们个个锻炼出了敏锐的“新闻触角”:最新的时事热点是什么?如何与课本中知识点结合?是否能贴近学生生活?怎么让孩子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能在考试里学到新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常常要耗费老师们不少脑细胞,“不过,真出来一道我们大家都觉得满意的题目,那种满足感啊,也真是没法被取代的。”彭苇莉有时对这新的挑战也是“乐在其中”。

面对新的考试方案,老师们干劲十足摸索着的同时,也有不少困惑。有一线老师表示,没被纳入考试之前,自己在课堂上更注重知识对孩子们成长的引导;而有了考试,势必向“功利化”的方向有所倾斜,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把握?地理老师彭苇莉也提到,初三上学期目前没有安排地理课,纳入中考之后,如果不安排地理课,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中考的科目选择?针对这些困惑,二中分校的老师们在等待考试说明出台的同时也没闲着,目前学校已经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们的选考意向进行初步统计,并计划开设针对选课科目的校本课程,给学生们相应的辅导和帮助。

“中考选考”与“高中选学”打通

“郝老师,我中考一定要选历史!”前不久,初二男生小飞在考试刚结束就兴冲冲找到了历史老师郝志红,表达了自己的坚定决心。而郝老师仔细一问才知道,小飞在考试结束后,觉得自己这次的历史成绩不错,很有感觉,所以才急不可耐地向历史“表了忠心”。“我现在不怕没人选历史,而是怕孩子们误选了历史,”郝志红担心,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可能会觉得,历史学科只要随便背背就能拿高分;而实际上,中考是用简单的题传递“宽”和“广”的导向。郝志红表示,中考历史强调的是考宽、考活、考思维,考查9年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而非一次做题的能力,所以应该慎重选择,切忌冲动、盲从。

新的中考方案出台后,已经有不少心急的家长忧心忡忡地找到辅导机构,就“如何选科”寻求帮助。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认为,学生的“中考选考”一定要与“高中选学”打通。按照新的考试方案,从2020年起,报考普通本科院校考生的高考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6选3)成绩构成,即“3+3”。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1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而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在二中校长钮小桦看来,新的改革方案的一大初衷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权以“扬长避短”,而目前的现状是孩子们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兴趣所在,也是改革方案出台后学校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该挑战,初三开始,二中分校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科指导,将二中延续多年的“百所高校进校园”活动覆盖到初中学生群体,同时引导高中老师走进初中校园,让孩子们在选科之前,对每个学科的前瞻性发展有着全景性的把握,让学生“填报志愿”的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进行前移。此外,据钮小桦透露,学校还将探索“初中导师制度”,以“一对十”的形式,实现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业引领和学科优势的挖掘。

郝志红也透露,二中分校对学生每次的检测都进行分析、记录和追踪,为孩子们在未来选科时提供科学性的参考。

固定班级将向走班制转变

学生有选科,就必然会出现走班教学的形态。这也意味着,过去习惯了的固定行政班的教学和管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工作量在不同阶段也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据计算,中考科目有9种组合方式,是选择除语数英外其余六科的全部走班还是部分走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选择、管理的办法以及教师、教室等资源情况而系统设计,而钮小桦表示,很多的工作需要依靠系统软件来辅助完成。目前,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选课及排课软件的研发,未来将应用于初三学生的选科当中。

而选科走班可能导致的另一后果是出现部分科目被一哄而上、部分科目无人问津的局面,对于二中分校这样的名校来说,尚且要面对师资配置的问题,对于某些郊区学校来说,师资短缺的情况可能更为严峻。对此,钮小桦表示,教育集团将在这一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以二中教育集团为例,目前集团内拥有二中分校、北京市第24中学、二中通州校区等,未来集团或将对其所属校的各学科老师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老师们跨校上课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此前,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也曾透露,为了应对新中考下“分类教学”所带来的各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缺失,海淀区将实施紧缺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创设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此外,海淀区还将设立人才库,对教师资源进行统筹。

“新中考”的另一变化还体现在英语听力首次实行“人机考试”,并加入口语考试内容。记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在建设自己的听说考试教室,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中,口语训练的比重也有所增强。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口语考试要兼顾到郊区学生,因此对于城区学生来说可能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记者 牛伟坤)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