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更多人绿色出行,北京市正铺设更多自行车道。但“路权”屡屡被占,让增设车道的效果大打折扣。记者近日骑行发现,即使在自行车示范路段,骑行起来也是磕磕绊绊。一位交通部门负责人直言:“要彻底畅通骑行路,还需要执法部门、骑行者、开车人共同努力。”
今年,北京市将完成市区两级3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逐步实现区域联网。其中市管城市道路自行车道治理任务为150公里。在“治病”前,交通部门梳理出目前“干扰”自行车出行的“三宗罪”,包括正常骑行与进站公交车通行冲突;机动车占压造成自行车借机动车道通行冲突;桥下路口通行路权不明确。
自行车道成了“停车位”
天坛东路、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和东单北大街是北京市第一批自行车示范路段。然而最近半个月记者多次探访发现,曾经的“样板间”骑行犹如闯关。
在崇文门外大街,辅路宽约9米。路中有一排约七八十厘米宽的“隔离带”,由水泥铺设成。这是当年路政部门的创意,以此替代可以挪动的隔离护栏,迫使机动车主放弃靠边停车,彻底维护骑行人的路权。而靠外的辅路施划了一排停车位,方便小汽车沿着“隔离带”停靠。
7日7时许,记者骑车经过此处,一辆灰色小汽车就严严实实地堵住了自行车的入口,所有骑车人只能放弃专享车道,与小汽车混行。市民王先生经常走这段路,他说:“一辆机动车堵口,所有的骑车人就得上机动车道。在天坛东路东侧有一个快递点,每天早上十多辆快递车横亘在辅路上,骑过的时候得加倍小心。”
三环路八棵杨中街西口,新铺设的自行车“红毯”挺显眼,但上面稳稳当当地停了一辆灰色小轿车,车身上落满了尘土。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说:“停了好几天了,就没挪窝儿。骑车人到这儿就得绕。”
记者沿着这条路往前骑行了五六百米,路边陆陆续续停放了八九辆车,其中还有一辆体型硕大的客车。
“我也不想跟小汽车抢路,但是停在路边的车把我往汽车堆儿里挤啊。”市民张先生经常骑车走南三环,他说:“刘家窑桥到赵公口桥这段路,有时候能停两三排小汽车,恨不得骑到马路中间去才能绕过这些障碍。”
二环到四环将逐条治理
如何真正疏通自行车道,考验着政府管理的智慧。
在不断增加自行车道长度的同时,市交通委路政局这几年不断尝试各种“疏通”手段,维护自行车的路权。他们曾在一些路口设置了细长的阻车桩,保障自行车道路权。不过由于这种装置可能会磕碰到不小心跌倒的骑车人,所以并未延续使用。路政局城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现在也在试点一些新办法,比如西城区在鼓楼附近设置了三角形的隔离带,就是人为收窄自行车道入口,不让汽车开进去。但是这些还需要研究实验,最关键的是保障骑车人白天和夜间的出行安全。”
除了新手段,治理范围也将扩大。明年,二环到四环之间的自行车道将逐条疏通治理,届时北京将形成“区域连通,成片成网”的骑行环境。
能否发动市民力量一起管理
道路的疏通架不住个别人的“鸡贼”。市民张先生就建议,“有些车主太不讲究,堵在自行车道的入口,还有的人停得歪歪扭扭,几乎把路都占满了,对这些恶意行为应该加大处罚力度,比如翻倍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一位路政施工人员说:“目前二环到四环的环路自行车道已经没有更多改造条件了,从路面设施而言都是顺的,但不畅更多因为管理没跟上。不妨发动社区力量,将一些执法权限下放,让更多人可以管得了这些‘路障’。”
“欧洲一些国家的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有高差,差不多十厘米左右。”市民孙女士建议,“北京不妨效仿这些做法,不给机动车靠边儿乱停留条件。”
三环增设1200个自行车标识
路政部门表示,除了结合干线城市道路大修同步治理自行车道,今年本市还抻长了明确骑行路权的“红毯”,“红毯”不仅出现在路口,也会出现骑行途中。
在国贸桥等自行车分合流处、交通量大的桥下路口和通行秩序混乱位置,施划连续的红色自行车道。在交通量较小的位置,仅施划自行车标识,比如在十里河桥北,辅路地面上有三个连续的白色自行车标,每一个都衬着红底。
据统计,今年三环辅路共完成“红毯”铺装4.8万平方米,增设了约1200个自行车标识,将解决1320处机非通行冲突点和路权不明确问题。
此外,三环路还将在西三环外环新兴桥南侧,内环玉渊潭北街南侧等全线路口增加机非护栏1.1万延米,目前已完成0.8万延米设置工作。这些护栏将彻底解决三环辅路347处机非冲突点。
另外,农业展览馆站、四通桥东站、大钟寺站等7处公交站台外侧增加了自行车道,缓解了正常骑行与进站公交车通行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