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静静地深藏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深处,已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五百六十年。清幽静谧神圣庄严,承载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深厚历史和令人惊异震撼的无限传奇。
话说大清乾隆七年的一天,东城禄米仓胡同里一片繁忙,正是京中大小官员支取粮米的日子。山东道监察御使沈廷芳也亲自来取薪俸,不宽的巷子中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引起了他的兴趣。进门游赏一番后,竟然勃然大怒,拂袖离去。次日,一份奏折放在了乾隆爷的御案前。
惹上官司的寺院全称“敕建报恩智化禅寺”,被参劾的理由是设立祠像供奉前朝宦官王振。一个祸国殃民的明朝太监,在清朝建立近百年后,却还享受着香火,实在是不可思议。王振,大概是明朝“权监、阉宦”的祖师爷。从太子的伴读太监,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更因明英宗对他极度的信任与依赖,令其权倾一时。
膨胀的野心,难填的欲壑,让王振怂恿年少轻狂的明英宗做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虽然汇集明军全部主力,但面对进犯的瓦剌,揽权有术用兵无能的他进退失据调动无方,最终数十万明军折戟沉沙。上百名随驾的六部九卿惨死异乡,英宗本人也做了俘虏,若非于谦等人以残师坚守死战,北京有城破之险,大明有亡国之虞。在这场惨不忍睹的“土木堡之变”中,王振也被愤怒无望的明军将士砍死于乱军之中。代宗皇帝即位后,对王振的家属余党进行了清算,而其设在禄米仓胡同中的这座家庙,却因有“敕建”二字,躲过了毁除的命运。
数年后,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坐上皇位的明英宗,仍念念不忘他的这位“老师”的忠贞。于是,以王振是为国捐躯为名,重新恢复名誉,修缮了祠庙。原先做为王氏的家庙,还增建了王振的祠堂和塑像,树立了碑记。另外,寺名增加“报恩”二字,以示表彰、尊崇。寺庙在皇家的重视和拨款下,香火日盛,直到明亡清兴近百载之后,依然拜者如潮。
接到沈廷芳奏折,乾隆皇帝很快批示下来:寺庙可以不动,但里边的“王振元素”要清除掉。祠要撤、像要砸、碑要磨,“报恩”二字要去掉。至此,智化寺从祠寺合一的“敕建家庙”,改制成为了临济宗的丛林,以“藏经”“藻井”“音乐”为三宝名扬于世。
智化寺内保存有乾隆版《大藏经》经板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智化寺的藻井金龙盘绕,结构恢奇,工艺精巧,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智化寺音乐有古谱十余部、曲牌600余首,在演奏技巧、乐谱传承上严谨完备地保留了最古老的音乐风貌,被称为“音乐活文物”。
如今,政府投资整修改建成博物馆的智化寺游客不断。每天两次现场表演的传统佛乐悠远绵长,向人们深情地倾诉着几百年来的幽幽尘缘和茫茫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