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推进,很多学校的放学时间都提前到了下午三点半。然而,此时正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根本无暇照看,从而产生了“三点半现象”,或者“三点半难题”。怎么能破解“三点半难题”呢?市政协委员耿晓冬建议,首先,不要让三点半放学政策变了“味儿”,教育部门应当有所担当。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公共资源,组织家委会、招募有意愿的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参与,保障让孩子们弹性离校。
耿晓冬委员说,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下文要求各个区校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依托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不过,据他调研,有些学校已经开展了放学后一小时兴趣班,有些社区也开展了“四点半”课堂,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覆盖面小、无法彻底解决困难等问题。
“其实,三点半放学的政策执行后,孩子并没有真正的减轻负担。目前各学校推行的放学后一小时的政策,仍然面临经费不足、学校缺乏自主权、学校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问题。即便是已经开展的‘四点半’课堂,上班族家长一般五点半下班,这样仍然解决不了家长的困境。”
为此,耿晓冬委员建议,让学生更多时间在学校,多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而不是将孩子早早地“赶”出学校,赶进以赚钱为目的的托管班、培训机构。另外四点半、五点半仍然无法接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普遍,学校可以尝试推行“弹性离校”。按时接孩子放学有困难的家长,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时放学,学生在放学时间内可继续留校,学校安排值班老师提供“托管”服务。
耿晓冬说,政府应尽可能在资金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提高教师补贴,把开展的内容选择权下放到学校,学校鼓励有精力、有时间、有特长的老师自愿参加放学后一小时兴趣班的授课,或者请校外机构授课。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馆、运动场,以开展个性化、兴趣化为主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后活动,让孩子尽可能在娱乐中度过放学后的一小时。
本报记者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