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蒲长廷 史晨枫) 1月23日,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小组会,委员围绕交通治理、冬奥会及等问题展开讨论。
市政协委员、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党委筹备组副组长于嘉祥表示,京津冀铁路建设应充分考虑保护城市副中心遗址文物,对铁路建设规划进行调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去年,本市按照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要求,继续加快“一场、两网”建设,逐步推进区域交通格局由“单中心、放射状”向“多节点、网格状”转变,助力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铁路枢纽规划,清河、星火等4座枢纽项目全部启动建设。为加强北京与雄安新区的快速连通,配合铁路部门推动京港台高铁通道(京雄段)前期工作,京雄城际、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等城际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推动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多条线路都在提速建设,但在建设中会涉及遗址文物等问题。对此,于嘉祥委员表示,在目前开工的京唐线(北京到唐山)和京滨(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铁路两条线的建设中,遇到了“路线遗址”,在修建中在城市副中心挖出很多文物,这需要有关部门解决这个问题。
“站点的位置和路线方案已经设计好了,但在开工前遇到了文物遗址,这就对工程的进展有了影响。” 于嘉祥表示,虽然一环扣一环的铁路工程会受到影响、工程进度变慢,仍应该在充分考虑城市副中遗址文物的保护,对站点的位置做出微调。
“不能为了改变现在的生活而去破坏历史文物。也不能为了保护历史文物而完全影响现在的生活。” 于嘉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