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居住在多层无电梯住宅中的居民增设电梯、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北京市也在积极推动老楼加装电梯,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年“老楼装电梯”共开工459部。围绕这一热点话题,政协委员们从多个方面为这项惠民工作出谋划策,比如建议尝试平层入户的设计,实现真正无障碍通行。
筹钱装电梯 国企趟出新路子
老旧小区装电梯,钱从哪里来?让居民掏腰包,普遍面露难色,由于投资周期长,收益低,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也不足,完全靠财政投入又不现实。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亚光委员说,京城机电依托旗下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融通功能,按照“政府投资一部分、平台融资一部分”的模式,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缓解了安装电梯资金短缺的压力。公司旗下企业可完成电梯加装工程。电梯建成后,按照“免费安装,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向居民收取一定的电梯使用费补偿社会融资成本;通过广告、新媒体投放等其他渠道的运营收费,补偿电梯维护的费用支出,使得项目能够实现平衡运营。
任亚光表示,这种“融资租赁平台+建设总包/设备制造+项目运营”的新模式,已在朝阳区胜古北里小区试点,证明是可持续的。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政策及实施细则,将这种模式进行推广,鼓励市属国企发挥优势广泛参与到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项目中。
平层入户避免二次改造
老楼加电梯,已在本市多个小区落地开花,目前已实施的项目基本采用独立承重的“外挂式”电梯。这种方式占地少,安装也省事儿,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电梯口放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也就是“半层楼”的位置,居民乘坐电梯后要进家门还得再爬半层。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委员说,这半层的高差,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或乘坐轮椅者,就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通行。“在设计上,平层入户是可以实现的。”他介绍,可以使电梯停层与楼层相平齐,在电梯和楼体之间各增加一小段水平连接的公共短廊,住户各自从自家厨房或卧室等房间入户。虽然增设短外廊可能会给采光、通风、日照、视线干扰、检修等带来影响,但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适老化需求解决方案,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增设电梯近期已普遍开展,所以问题较紧迫,应认真对待,避免因无障碍解决不彻底,造成未来二次改造困难。”他建议,可选择一些小区进行试点,将增设电梯平层入户的无障碍做法,作为优先推荐的改造模式,向居民公示供选择。另外,因此增加的短外廊面积,规划建设部门应予认可,不计入产权面积。
“一条龙”服务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台盟北京市委希望,政府方面能从政策配套、资金补助、利益平衡等方面,为推动多层老旧居民楼安装电梯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比如,针对各区现状,要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对电梯增设工作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权、建筑结构、消防安全、建筑施工质量、电梯安装质量、房屋产权等行政管理事项,以及利益受损业主补偿、资金投入分摊、施工过程居住安全、物业管理维护等进行明确,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在机制上,建议专门为电梯增设工作开设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窗口,派专人提供服务性信息、政策条文、指导意见、原则标准等。在严格把好消防等安全性环节的前提下,对住户自行协商达成一致的,要尽可能简化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