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法院通过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超17万件

2018-01-28 15:1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2017年北京法院通过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超17万件 其中调解成功7万余件

多元调解机制 让当事人得便利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于忠洋)丈夫因车祸突然离世,让家住顺义的赵大妈生活瞬间改变——不仅肇事司机不配合,还要与自己的儿子对簿公堂分遗产。为了帮助赵大妈实现一次性解决纠纷的愿望,顺义法院启动诉前人民调解机制,仅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两起纠纷,就赔偿问题与肇事司机、保险公司达成一致,儿子也体谅老母亲的艰难最终和解。

这是北京法院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天(28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万明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北京法院建立“多元化解+速裁”机制,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调解化解纠纷,对调解不成的,及时依法速裁,2017年通过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175989件,其中调解成功71271件。

半月解决交通事故

法定继承两起纠纷

赵大妈的这两起纠纷能够快速得到解决,离不开一位调解员忙前忙后——她叫马淑华,是司法局驻顺义法院的调解员。从2010年顺义法院成立诉前调解组开始,马淑华从事诉前调解工作已经七个年头。

“赵大妈告肇事司机和保险公司要求赔偿,又告儿子要求明确丈夫的遗产分配及继承。”马淑华说,这两起纠纷如果通过诉讼解决,可能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母子对簿公堂,对当事人的精神打击会很大。”

案子分到马淑华手中后,她通过分清各方的事故责任,促使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丧葬费用及精神损害抚慰金达成一致。而这时距赵大妈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仅过了五天。

为帮助赵大妈一次性解决纠纷,恢复生活信心,马淑华还引导其儿子多关心母亲。耐心、细致、灵活的调解方式缓和了母子间的紧张关系,儿子也体谅了赵大妈的处境和心情。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法定继承两起纠纷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由速裁法官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

赵大妈的经历并非个案。目前北京法院建立的“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机制已经在全市铺开,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丰台法院组建了以员额法官为核心的速裁办案团队,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仅21天;房山法院人民调解员与速裁法官组建辅助型和专职型“多元调解+速裁”办案团队,以15%的审判力量在诉讼前端审结了全院77%的民商事纠纷。

时间缩短带来的是诉讼成本的减少和纠纷处理效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享受到了这一机制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诉讼案件量持续增长

多元调解便捷实惠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张华介绍说,北京法院初步建立了立案阶段“多元调解+速裁”诉讼前端分流化解大批普通纠纷,多数员额法官后端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工作新格局,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华指出,虽然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通过法院司法确认的形式赋予了调解协议可以强制执行的效力,但是因社会诚信制度不完善,多元调解的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当事人仍然倾向于选择权威性更高的仲裁和诉讼,导致某些本可通过调解能够解决的纠纷也诉诸法院。

据悉,当前北京法院诉讼案件量持续增长,2017年新收案件量已逾76.9万件,同比增长18.1%,其中一些原本可以走调解程序解决的民间纠纷大量涌入法院,调解便捷高效、低成本、方式灵活、保密性强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立足于北京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解纷需求,北京法院积极构建了以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律师调解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立案阶段多元调解格局,为当事人纠纷解决提供便捷的多元渠道。当事人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成本,享受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带来的实惠。

2017年北京法院多元调解数据

新收诉讼案件量逾76.9万件,同比增长18.1%

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175989件

目前共有669名人民调解员进驻北京法院

常驻法院开展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165名

各区法院设置专职调解法官113名

北京法院共委托、委派多元调解促进会及其会员单位承办调解案件11974件

调解成功案件1859件,涉案标的额达29.02亿元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作者:于忠洋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