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刘林履职十多年 100多条建议多数被采纳

2018-01-29 15:1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100多条建议多数被采纳

“三年前搬迁学校,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作出的最艰难的一个决策。但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做对了!”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告诉记者,疏解到城市化相对薄弱的地区,能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多赢共赢。

今年是刘林连任第三届市人大代表,此前两届他的选区是海淀区,本届他是在顺义区人代会上全票当选市人大代表的。刘林说,搬迁学校这个决定,正是来源于他身为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这使他对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更加敏感。

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林代表长期专注于城市问题研究。他经常下基层入社区,走村串户,带着调研回来思考研析。在他看来,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如何补短板,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这次上会,他带了三个议案都关系到如何补上城市发展短板。

第一个议案是精细化管理的问题。议案中他列举了垃圾资源化分类、规范统一门牌号码标识、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化停放、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推进北京的城市精治法治共治,必须从城市管理薄弱处着眼,从百姓身边的事入手,市委市政府强调“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报到后首先要解决这些百姓最烦心的事。

另一个议案是关于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是他作为人大代表关注了近十年的“老问题”。十年前,他就提出北京未来教育发展的短板是在学前教育。而现阶段问题尤为突出,更应出台有针对性创新型实际措施来解决。在他看来,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策。

刘林代表关注的第三个议题是北京如何贯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他认为,调动富集于市区的产业资源、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加速向乡村流动是关键。他提出,北京乡村振兴计划要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即“村落风貌+现代市政设施+优质公共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乡村振兴计划的关键。

履职市人大代表十多年来,刘林经常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基层社区,和老百姓访谈调研。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老旧居民住房煤炉取暖改为电取暖、老旧楼房加装电梯、社区配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医生队伍建设、市区干道汽车噪音扰民问题、污水治理等,都是他眼中关注的议题。

这些年,刘林一共提出了一百多条意见和建议,大多都被采纳。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让许多老百姓成为刘林的朋友,连频频被他“麻烦”的许多政府工作人员也成了他的朋友,成了百姓的朋友。曾有朋友告诉刘林,把政府部门和希望解决问题的百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和谐氛围,非常难办到。而他却说,“共治是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作为人大代表,我要继续在政府民众之间多架连心桥,为实现城市共治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作者: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