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用耳朵“阅读”

2018-07-07 14:3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那些年,我们用耳朵“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收音机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幸福的享受。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还是个十分奢侈的消费品。我记得那个时候,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是听电匣子(也就是收音机)。

那个年代,收音机几乎家家都有,普通的小收音机二十多块钱,一般的农民家庭基本上都能够承受。改革开放初期,收音机播放的节目明显多了。老人们喜欢听戏,京剧、评剧、各种梆子、各种地方戏曲,丰富多彩。孩子们则更喜欢听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姜昆等一众名家、新人的相声。中午开播、时长半小时的小说连续播讲节目也备受欢迎,一边吃中午饭,一边听播音员播讲小说,很有滋味的。

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都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文学作品和大众互动的方式,一个是阅读,看纸版的书籍,另外一个方式是广播电台播讲,听众收听。后一个方式,传播的速度更快,可以说是大受欢迎。那个时期,广播电台播出的小说,现在还有一些印象。《保卫延安》、《今夜有暴风雪》、《李自成》、《青春之歌》、《人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夜幕下的哈尔滨》、《平凡的世界》、《创业史》、《第二次握手》、《天云山传奇》、《寻找回来的世界》、《家》、《春》、《秋》等等,小说有新有旧,有当时刚刚创作的,也有过去解放初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个节目让广大的听众饱受文学的滋养,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那个时候,街谈巷议离不开收音机里播送的小说。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牵动着广大听众的心。小说连续播讲节目让下里巴人知晓了柳青、巴金、杨沫、路遥、梁晓声、姚雪垠等文学大家。小说连续播讲节目也让许多的小青年心里萌发了文学梦。

小说连续播讲节目的后续是评书连播,《岳飞传》、《三国演义》、《隋唐》、《杨家将》、《七侠五义》等等,评书演员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赢得了一众粉丝,广受听众追捧。许多经典评书的段子,我的小伙伴们都会讲,能背下来了,印在了脑子里。“上回书说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手舞足蹈,颇有那么点架势。

那个时候,许多孩子对听收音机、听小说连续播讲、听评书连播着迷,完全可以用“废寝忘食”这个词来形容。那个时候我十几岁,小说连续播讲、评书连播、相声之外,还喜欢听电影录音剪辑、足球比赛直播(收音机直播)。

大约是80年代中期,好像是1985年,我们家买了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上海金星的牌子,许多邻居也是那几年买的电视机。种棉花,挣钱了。电视机时髦,许多家庭跟风似的都买了。电视机普及以后,收音机的地位就下降了。收音机只能听声,电视机既能听声,又能见人,这一点,收音机比不了。不过,现在农村许多老人还是喜欢拿着一个小收音机,听戏、听广播。街边几个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用电匣子听戏。挺享受的。电视机虽好,但是拿不动啊,不能随身啊!农村的老人们对收音机依旧保持着一份偏爱。

而城里的司机们,驾车出行也通常听交通台的节目,调频立体声广播能舒缓司机朋友紧张疲劳的心态。车载收音机依旧有它的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40年,许许多多幸福的瞬间,仔细咂摸,回味无穷。

文/海宝明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作者:文/海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