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匠人精神 赶改革之潮

2018-07-25 14:0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龙潭地区是百工汇聚之地。过去,料器厂、玉器厂、牙雕厂等工艺品厂都坐落在龙潭地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这些工艺品厂用自己的当家产品率先打开了国际市场。如今,百工坊中汇聚的手工匠人、工艺大师,都是40年改革开放的经历者。

京城百工坊汇聚了工艺大师百余位,从事着不同门类的工艺品制作。景泰兰大师张同禄;玉雕大师李博生、郭石林;泥人张传人张昌教授;料器大师邢兰香;工艺美术大师李邦秀;剪纸大师徐阳等等都在这里开馆。

每天,料器大师邢兰香都会来到这里制作料器。邢兰香师傅可以说是料器行业里,集传统手工艺设计、制作技艺于一身的唯一人了。看着自己制作的五彩斑斓的料器,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行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邢兰香,见证了工艺品行业的大起大落。每天,邢兰香都会看着窗台上摆满了的奖杯,感慨万千。她伸出手擦拭着落在奖杯上的尘土,仿佛擦掉了岁月的烟尘,看到了过去的岁月。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吹遍华夏,正是北京料器制品厂的巅峰时期。“北京料器厂最辉煌的时候是个有800多人的大厂,订单都接不过来。当时料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给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邢兰香讲到800人的大长时,会用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圆。然而当谈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萎靡,和90年代初料器厂停工的往事,邢师傅就会沉默,甚至紧咬牙关,不想吐露她的失望。

随着传统工艺品市场走向低谷,邢兰香的事业也进入分岔路口。有一段时间,多家外企的邀请函如同雪花一样飞来,里面都是高新、待遇优厚等字眼儿。但邢兰香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她在问自己,自己干这个行当这么多年,追求的是利益,还是匠人对技艺的执着?如果只为追名逐利,那么她大可用自己的手艺换来天文数字的薪水。但邢兰香心里想的,是自己手上积累了数十年的手艺活儿怎样传承下去。

2003年,国家开始重视并系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在原北京料器厂的厂址上开始筹建京城百工坊,料器厂的老领导找到邢兰香,希望她能够代表北京料器进驻百工坊。邢兰香没有犹豫,放弃了外企的高薪待遇,回到了百工坊,创建了自己的料器工作室。

当时有人问她:“你都在这行当里待了40年了,行业不景气难道你不知道?你放着高新不要,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么?”对于这样的质疑,邢兰香回答:“我不是商人,我只是个匠人啊!我想在一个更重视保护非遗的地方,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在百工坊里,像邢兰香大师这样科班出身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匠人,是草根出身,不断积累,走入百工坊的大舞台。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提百工坊里另一位大师,他是一位北京土著,被誉为中国“十大神剪”,他就是徐阳。

曾是一名知情的徐阳,因为对剪纸的痴迷,走上了与其他伙伴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别人称赞他自创的“叠彩剪纸”如鬼斧神工一般时,徐阳总会感叹:如果不是痴迷剪纸,自己可能只会是一个普通的工人,退休后变成了皇城根儿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

徐阳常说:年轻时,梦想是考美院。后来调到安县文化馆工时迷上了剪纸,一剪就是40年。他说:“我就是个匠人,我在京城百工坊钻研的不是生财之道,而是剪纸的境界。我要让和我一样出身草根,热爱手工艺的人明白,匠人之路,源自坚持。”

京城百工坊云集了数十种手工技艺的传承人。这些人,多是从改革开放初期从事手工艺制作,如今,改革开放走到40个年头。这些匠人从稚气未脱的学徒,变身成为行业的领路者,非遗的传承人。在他们看了,时代在变,自己始终坚持。百工有“家”,共创未来。

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京城百工坊,汇聚传统匠人,不断创新,让将人们走在时代前沿,和喜爱文化的人零距离接触,让匠人不再神秘,让百工在新时代崛起。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