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平米内看发展

2018-08-31 09:5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自入职铁路,大部分时间都在旅客列车餐车工作,对餐车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对旅客用餐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印象深刻感慨良多。我想,说到铁路就离不开高铁,高铁已然是我们国家的闪亮名片,而他的光芒离不开基层铁路员工的努力,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推动着时代列车前行。我要从餐车发展创新上讲一讲改革开放给铁路带来的巨大变化。

每个人总是对初次接触的事物难以忘怀。我工作过的第一辆餐车编号为CA90991,那是在1980年的冬天,刚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快过去四十年了,我脑海中还清晰地留有他绿色车皮黄色车杠,红色地板明亮车窗的美好形象。我先是在厨房学习做炊事员工作,餐车厨房是在餐车车厢一端隔出来的一个独立小空间,面积只有大约九平方米左右,里面紧凑地排着水池、炉灶、蒸箱、烤箱、冰箱、煤箱、工作台、碗柜、餐料柜等设备,要满足列车上千名旅客的餐饮需求,一定要存放大量餐料和餐具、炊具,所以这里必须高效率利用每一处空间,这个空间里产生的一些变化也足以证明时代发展。

我刚入路时许多餐车做饭用的燃料是烟煤,烧煤产生的负面效果是又脏又熏又热,尤其那个热真让人刻骨铭心。到了夏季列车再往气候炎热的南方运行,九平方米的厨房一整天都会热似一个大烤箱,闷如一个大蒸笼。炉灶上的厚铁盖烧得通红,蒸饭箱的边沿向外滋出滚烫的蒸汽,人在其中别说干活,就是呆着立马就大汗淋漓,尽管开起车来会有些风从侧面的百叶窗吹进带来些许舒爽,但车速变慢或赶上停车,倒会使闷热感加倍袭来,很多师傅都有干着、干着活儿就中暑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有更多的餐车厨房开始使用液化气做燃料,情况有了一些好转,起码在供应结束后可以关上气瓶开关,暂时可以切断热源,而且没了飘散的煤灰和呛人的煤烟。那时空调列车开始投入小批量运行,大家休息时有了为身心降温的空间。新世纪来临前后,餐车的热源纷纷向更先进的电磁炉发展,煤箱子取消了,液化气瓶下车了,腾腾向上窜的火苗消失了。厨房越发干净、安全、降温并拓展了操作空间。这些变化作为从业者感受是最深的。

三十多年前坐火车长途旅行的人都吃过或见过用铝饭盒装的盒饭。一位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兵团的同学在多年后的同学聚会时,听说我就在餐车工作后很有兴趣地对我说:“你们餐车那时做的盒饭真好吃,肉肠特香价钱还便宜。”我笑了笑回应到:“主要是你们从家里带的食品以甜食为主,再吃到我们带咸味的盒饭就会有香的感觉。”我不是谦虚,而是身在其中知其所以然。盒饭制作工艺其实很简单:米饭打底,圆白菜、胡萝卜等蔬菜洗净切好用开水焯过,再用精盐和炸好的花椒油拌匀放在米饭上,然后把肉汤勾芡烩上腊肠淋在最上面就完成了。由于铝饭盒要反复使用,从车厢回收来的空饭盒在不大的碗柜上堆成小山,要在并排的消毒和清洗池内快速清洗。用餐时间供应量很大,空间小、人员少,我们清洗的动作如同机械一般快速划一,否则赶不上供餐需要。后来随着纸、木、塑料等一次性饭盒相继投入市场,卫生状况不佳的铝饭盒退出了餐车供应环节。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四十年来餐车供应中的变化深刻反映了旅客的饮食需求在与时俱进。八十年代初,旅客乘车用餐以吃饱为要,三角五分钱的一个盒饭就能满足肠胃的生理需求。新世纪来临前后,没有自备餐食的旅客多选择营养丰富复合口味的配餐。到我退休前后那个时期,大量的旅客餐饮食品已经由大型的现代化地面食品加工厂来生产,餐车再不用把大量原材料全搬到狭小的厨房进行全面处理加工,而只要对餐饮成品简单加热即可供应,劳动强度有所降低,食品的卫生、品相、口感、营养等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与保证。人们在铁路旅行中的饮食需求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品味,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

如今我退休了,有时间饱览祖国美丽的山川沃野,每次出行时我一定首选火车。坐在运行平稳高速的列车上,打开一盒色、香、味、型俱佳的配餐,瞥一眼车窗外面快速掠过的绿水青山,怎么能够不欣慰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永远钟情于火车的铁路人。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苗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