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变化 感知时代步伐

2018-09-05 10: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莱州原来叫掖县,濒临渤海,撤县改市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事。回想改革开放的40个春秋,最深刻的体会和最大的感受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个人家庭生活的点滴变化,而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神洲大地前进发展的步伐。

半碗冰棍

记得是1979年的夏天,我在村联中上小学3年级,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正在课间跟同学们玩耍,奶奶托人来学校找我,说有急事让我回家一趟,学校离家很近,我便跑回家问个究竟,回到家,奶奶指着饭桌上两只扣在一起的碗说:“快吃吧,刚才买的时候你还在上课,这会儿该化了。”打开碗,我看见了一根扁形的小木棍和已经融化半碗冰水,“天太热,还是化了。”奶奶遗憾地看着碗里的冰水,“这是给你买的冰棍,快尝尝吧,三分钱一根呢。”满头大汗的我,没敢多想,拿起碗,用小木棍将冰水混合物送入口中,甘甜凉爽的感觉顿时在全身升腾,“这哪来的?”吃到嘴里我才想起来问,“刚才村里来了卖冰棍的了,专门给你买的。”奶奶边说边拿起我放下的碗仔细看了看,用手指在碗底抹了一下然后尝了尝,“是挺甜的。”没等奶奶再说什么,我便又跑着回到学校上课去了。这是我长到12岁的时候第一次吃冰棍,虽然是一根冰棍化成了半碗冰水,但至今记忆深刻。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可笑,但在农村,12岁才吃到第一根冰棍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后来我才知道,邻村的一个生产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购进了一台冰棍机,我们这个濒临渤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在炎炎的夏日,吃到了冰棍。再后来,村里又有了卖雪糕、冰震汽水的,冰棍成了低档货,很快就少人问津了,但第一次吃到半碗冰棍的感觉我至今都没有忘记。现在回想起来,一根小小的冰棍也算是广大农民生活逐步改善逐步提高的开端吧。

从广播喇叭到收音机

1980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当时的掖县16中,到公社所在在地离家5里的滕家村上学。学校的广播时常会在中午播放一些文艺节目,这期间,几个同学一起迷上了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每天中午,就等着学校广播里传出的那声“上回书说到。。。。。。”,不管天多热还是刮风下雨,大家都想方设法在广播喇叭附近听评书。结果,学校老师发现后便将中午的广播取消了,理由是怕影响学习。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利用中午时间到处寻找“刘兰芳”的声音,很快便在公社的一家储蓄所找到了,储蓄所每天中午休息时就打开收音机听评书连播。于是每天中午吃完饭便奔向储蓄所,开始在门外听,后来,几位好心的阿姨允许我们几个同学蹲在柜台外听,就这样,听了几个月,《杨家将》听完了,又接着听《岳飞传》,每次去听心里既兴奋又不安,生怕被人赶走不让听了。很快,暑假到了,回到家里,唯一的声音是县里的广播喇叭,刘兰芳的评书就中断了,于时,就向父母提出希望家里能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而这一年,家乡还在搞集体生产,包产到户的政策在自认为生活很好的莱州部分乡镇没有推广,在我们家,母亲一个人挣的工分要养活包括奶奶和我在内的三个人,到年底根本没有多余的公分用来从生产队分钱,十几元钱一台的收音机对我们家来说也是个奢侈品。直到第二年的时候,我的愿望才实现。1981年夏天,包产到户后的第一季小麦大丰收,卖了粮食,父亲从镇上买回了一台蓝色外壳的收音机。拧开开关的瞬间,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我的喜悦与激动可想而知,想想站在烈日下听广播的无奈,想想储蓄所柜台边蹲着听广播的忐忑,此时,好象要把所有没听过的节目都听上一遍才过瘾。从此以后,家里的广播喇叭好象被我淡忘了,只有老奶奶还时常提起从广播听到的新闻。听收音机也就成了我们全家的娱乐活动,有时候,到自家地里干活儿也带上它,麦收季节的打谷场上,秋收时节的玉米地里,《年轻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声从收音机里流出,荡漾在全家人的心田上。

第一台电视机

1986年7月,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考取了在河南郑州的解放军测绘学院,离开了家乡,作为对我考取大学的庆祝,父亲决定购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现在想来,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上的是部队院校,家里不用掏学费,父亲才有了买电视的勇气。1987年的春节,全家人第一次在家里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窗外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屋内暖意融融欢声笑语的景象我至今难忘。记得我第一次看电视是在我们村里,当时村集体买了一台日立牌的黑白电视,看电视成为全村人夜间的重要活动,每到夜晚,大家都会聚到村委会的院子里。电视锁在一个木柜里,有专人负责开锁,频道选择也有专人负责。一到冬天,电视虽然移到室内,但寒冷还是让许多人看一会儿就跺着脚回家了。那几年的春节联欢会,我都是在寒风中坚持看完的,印象最深的是陈佩斯和朱时茂最后被冻僵送医院的小品,当时真是感同身受呀。后来家里换了彩色电视,再后来家里有两台电视,老爸老妈不再为电视节目起争执,相安无事。如今,看电视也不再是多重要的娱乐活动,甚至在今年春节,看手机微信和抢红包发红包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电视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只是偶尔看上几眼。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没电视的日子也挺好的。也常有人说,有手机就足够了,看电视太浪费时间了。回想当年在寒风中看电视到在自家热坑头上看春晚,几十年间一个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化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

半部电话到一部电话

1990年军校毕业后,我分配到北京军区测绘大队,来到首都北京,与家人联系还是以信件为主。一次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村委会安装了一部电话,有急事可以打电话,并告诉了电话号码。当时的电话联络也很不方便,打长途电话要跑要到离单位十几公里外的门头沟区邮电局,每次都是先打过去,请人去叫父亲,挂掉电话等几分钟再拨。有时候甚至用拍电报约通话时间的形式进行联络。每次与父亲通话或通信都会表达希望自己家里有部电话的愿望,这样的想法在全家心头萦绕了好几年。因为安装费用太高,在村里有人家里安装了电话后的第三年,父亲与伯父商量,两家联合起来,合资安装一部电话。这样,每家掏了近3千元,安装了一部属于两家的电话,号码虽然有十几年不再使用了,但至今记忆犹新。每次打电话,如果是伯父家接了就再打一遍,方便中还有很多不方便。没想到的是仅过了2年,当两家决定再合资安一部电话时,安装费只有180元了,每家掏了90元钱,半部电话就变成了完整的属于自家的电话了。现在固定电话早已被父母的手机代替了,随时随地都能通话,偶尔还会视频一下,远隔千里不再遥远,问候叮嘱如在眼前。就是在英国读书的儿子,虽然有7小时的时差,相隔几万公里,但联络依然畅通,一部手机让世界变小了,让亲人的距离更近了。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当老母亲通过手机视频看到在英国读书的大孙子时,不住地感叹:“赶上好时候了,赶上好时候了。”

40年沧桑巨变,40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让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走上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如今,我们正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向强起来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回顾40年我们一个普通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反映的是普通中国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如今进入了新时代,富民强国的中国梦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望,每次与老母亲通电话,都不忘叮嘱一句:“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往后的日子还会更好,您就等着享福吧。”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王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