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2018-09-14 10:2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我的教师生涯将近三十年了。这个时间段,全部包含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内。这三十年正是我国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我把自己对高等教育在此期间的发展和高校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以下几个“变”与“不变”。

四十年教学环境的巨变,四十年不变的是“师魂”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一同进入我国的还有西方的一些负面的思想意识形态。最为显著的就是“拜金主义”和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这个象牙塔的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和冲击。有的学生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对于个人享受的渴望,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向高校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以不变的“师魂”迎接着上述挑战。他们明确地认识到: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教育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力军。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将会引领学生走向敬业诚信、崇德向善、无私奉献的人生道路。在这四十年里,作为高校教师“灵魂”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来没有改变。  

四十年教学手段的革新,四十年不变的是“师范”

自孔子开坛讲学至陶行知的“新教育之事”,皆离不开课堂。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高等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从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只粉笔,到现在基本普及的多媒体智能教室;从教师一本厚厚的教案到现在的一个优盘;从一个手提录音机到现在的语音室;尤其是近五年来,网络的普及给高校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方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布置作业,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高校教学手段的变化真是令人应接不暇。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但是高校教师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却没有丝毫改变。他们明确认识到: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不学习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学习就没无法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在原来用“蜡烛”来比喻教师无私奉献品德的基础上,又有了“充电宝”这个时尚的称谓。因为当今的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首先要有精彩的人生,所以“充电宝”是对网络化教学时代高校教师最时新的比喻。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永远能量十足,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学生的充电要求。这就是四十年不变的高校教师:他们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思考着、进步着,他们因为自己的“高学问”而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范”。

四十年教学角色的转变,四十年不变的是“师道”

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四十年来对于高校教师角色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大家都意识到:教师不能再做“填鸭者”了;教师角色在不断被重塑。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与促进者。网络的普及也激发了传统教学模式一轮又一轮的变革。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习惯和规则。

但是,不论以什么角色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对于自己的“为师之道”没有任何改变。他们是学生预习阶段的引领者、是学生课堂学习时的合作伙伴、是学生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时的咨询者。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极富正能量的言行传授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以渊博的知识和虚心好学的精神与学生共同学习;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攻难克坚。高校教师永远是“象牙塔”的守卫者。

四十年教学对象的渐变,四十年不变的是“师爱”

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共同发生变化的还有人们的性格特点。因为国家提倡计划生育政策,高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孩子们因而变得越来越“自我”。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越来越欠缺。每个人都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想随时得到老师的注意和帮助。教育对象的这些变化向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进入高校后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他们就很容易任性地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中或者懒惰成性、不思进取。

面对这些浑朴的原玉,高校教师就像石匠一样,去用心雕琢。在他们心中,有终生不变的“爱”。他们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栋梁。他们就像一棵棵刚刚长成的小树,只有经过园丁用心的修剪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回眸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正是因为有了高校教育者的这些“不变”,才成功地应对了高等教学发生的诸多“变化”。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一直寄予厚望。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作为教师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唯如此,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唯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克尽本分、奉献心力;唯如此,才能不愧为新时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孙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