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京隆重开幕

2017-09-25 16:35

打印 放大 缩小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了解到,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21日-24日在京举办。本届农交会展示展销总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农业成就展区、省级展区、专业展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区和国际展区;室外1万平方米为销售洽谈区。近万名采购商慕名而来,数万名市民和游客更是拿着布袋、带着拖车进场选购特色农产品。记者穿梭于各大展台和特色小摊间,发现北京展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亮点纷呈。 

北京展团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展会主题,在“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面下功夫,充分展示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最新发展成果,通过高效种业区、农业信息化区、产业升级区、绿色生态区、品牌产品区等内容,践行者“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作为本市今年承办的一次农业大型活动,本届农交会产品展示、贸易成交、市民观展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精彩纷呈、全面推进创新的特点。

严格准入条件:“绿色”成为参展商入场“门票”

本届农交会严格准入条件。参展主体以农业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为主。参展产品均获得“三品一标”或通过HACCP、GAP等国际体系认证。各展团对参展主体和参展产品进行严格把关,禁止展示销售三无产品,严禁展示销售仿冒他人商标、国家明令禁止、危害人体健康等不安全产品。

来自京郊79家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带着自家的拳头产品,进城抢关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场展示销售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富有特色,且展品多为高端有机、名优特、有地理标志等产品。

“这蜂蜜闻起来真的有花香!”怀柔产的优质蜂蜜让北京市民贾女士爱不释手:“虽说在这里买不比外面便宜多少,但能保证买到的都是安全放心的好东西,值!”不到11点,贾女士已装满了一布袋“战利品”。在天安农业展台,太空蔬菜、立柱栽培等新奇特农产品让不少参观者放慢脚步。

在3号馆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展区,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精心挑选了四个产品参展,“京西稻”“北京鸭”“妙峰山玫瑰”“茅山后佛见喜梨”。农交会才开始第一天,这些北京的地标农产品就大放异彩,并吸引了一大批市民的目光,这让参展商对今后的市场开拓信心倍增:“前年,我们的京西稻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这是对我们产品品质的认可,这次到参展中国农交会,希望借助农交会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京西稻。”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了解到,北京绿色食品产业稳步发展。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率已超过45%。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北京市绿色食品企业总数68家、产品总数338个、实物总量118.94万吨。其中菜篮子产品37家204个产品,实物总量21.32万吨,占今年菜篮子产品总产量的7.13%。蔬菜类企业34家,产品199个,生产规模0.804万亩。近5年的产品监督抽检结果显示,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安全合格率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

北京高效种业区:大力发展北京种业之都

本次北京团种业展区分为粮经作物、蔬菜花卉、畜禽和水产四个部分。粮经作物展区展示本市农科院带来的高品质小麦、玉米等品种及有关企业产品;蔬菜展区展示神舟绿鹏的航天育种产品和花儿朵朵公司的花卉种子;畜牧展区展示首农集团的黑六、华都峪口等种质资源;水产展区则展示水产站带来的观赏金鱼和墨瑞鳕鱼。

在种业区现场,北京展团的各类种业技术和产品受到广泛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大力发展“种业之都”,依托首都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已经形成全国种业“三中心一平台”地位,即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及世界种业企业的聚集中心、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全国种业发展平台,种业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北京奶牛中心冻精产销量在全国连年名列前茅;北京华都峪口的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占全国市场的1/2;我市鲟鱼苗种年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花儿朵朵花仙子”公司生产的花卉籽种已经出口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神舟绿鹏”是致力于航天育种的企业,所育的品种国内领先;北京市每年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1/10;北京品牌的高产优质玉米年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6。

北京信息化区:“互联网+”现代农业夺人眼球

本届农交会将信息化元素融入展会的多个方面,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的趋势,创新思维,精品展示,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展示区全部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参展企业和产品均有二维码和销售网站,增强展会智能化元素,展现农交会现代化特征,体现了农业领域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的发展,消费者切实感受现代流通和支付方式的方便和快捷。

 

VR技术造就“穿越式农场”。曾风靡一时的偷菜游戏,让多少人沉湎不已。在如今北京展团大厅的VR体验区里,大家可以来到虚拟现实农场,体验农场的真实生活。仅仅是十来个平方米大小的场地,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和参与。只见在体验区戴着VR头盔进行偷菜的市民,举起手柄,忘我地朝着一侧围观人群的方向,连连做出什么动作,围观的市民窃窃私语,这是怎么回事?这是VR技术,瞬间让人好像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跟着农夫一起去种植,采摘,包装,运输等等。几分钟的体验过后,体验者摘下头盔,连连感叹:“太真实了,太真实了!”另一旁在排队区等候的市民接过头盔,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视角很快就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在记者观测的时间内,来此体验VR虚拟现实的市民应接不暇,几乎没有空闲下来的时候,驻足围观的市民一圈又一圈。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参与体验的市民达到两三百人次,十分火爆。

据介绍,VR虚拟农场,是把农产品影像生成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未来消费者通过终端就可以看到产品产地的所有情况,然后根据个人所需选择购买相应产品,产品从采摘到快递到家全程可控。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者还可以看到农场的各种业态展现,比如水果采摘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禽类养殖基地、畜类饲养基地等。

机器人+农业成为新风尚。在北京团信息化展区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的农业机器人正式亮相。作为北京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新入口,他可以为农民解答市场行情、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提供病害诊疗服务,帮农民卖农产品等。现场慕名而来,欲与机器人对话的市民络绎不绝。

据专家介绍,农业机器人集成了视觉识别、语音交互、自主学习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在系统层面定制农业应用的知识系统,可以轻松掌握几十种农作物知识。在农交会现场,已有多家科技展馆、农技推广站、农产品展销平台等单位咨询合作。

 “机器人+”农业模式主要以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为支撑,将信息技术进行集成,通过感知识别、智能分析、自动控制、柔性作业等方式,将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大大向前推进。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可以帮助每个农业县镇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老大难问题。这让一些几十年的农技专家都自叹不如。

    “农场云”将成未来农场管理最佳帮手。在现场,北京团信息化区还对“农场云”进行了现场演示。农场云平台可以将整个农事生产过程用数字和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最终平台会自动生成产品二维码,实现产品追溯到棚、工作追溯到人。

此平台还可以帮助农场及合作社实现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同时具有采收、加工、销售、库存等功能,为农场保留生产资料,杜绝了生产资料丢失和流失的现象。在未来,“农场云”将成未来农场管理最佳帮手。

北京菜展示区:集中体现首都农业“菜篮子”功能

在“北京菜”展示区里,有8家北京优秀蔬菜种植生产企业参展,如大家耳熟能祥的天安农业、绿福农农业等品牌,代表首都农业的“菜篮子”功能。

据介绍,北京蔬菜生产总体上形成了”三个菜园“的优势产区。即:以大兴、房山为核心的南菜园,主要以冬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为主,约占全市菜田面积的40%;以延庆、怀柔、密云、昌平和门头沟为核心的北菜园,主要以夏淡季蔬菜供应为主,约占全市菜田面积的20%;以通州、顺义、平谷为核心的东厢菜园,主要以特色、精品、高档蔬菜为主,约占全市菜田面积的36%。本市生产蔬菜自给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维持在85万亩左右,产量维持在290万吨上下,栽培品类达到140多个,花色品种达1000余个。

记者还了解到,北京市已经组建了蔬菜、食用菌、家禽等10个产业创新团队,共研发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11个,筛选引进适合本市的新品种209个,建立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为北京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市民带来口福。

责任编辑:施玮琦(QF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