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摸老话俚语 感受改革红利

2018-06-28 09:1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众所周知,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有一个概念容易混淆,普通话又称标准汉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北京话都是标准汉语。由于地域的影响,北京话中夹杂了许多北京古城特色的老话俚语。这些老话俚语有别于普通话的标准语音。老北京胡同老话俚语很有意思的。老北京骂人:“你忒不是东西了!”“忒”在这里相当于“太”的意思。“你甭吃了嗨!”这里的“甭”是“别”的意思。老北京习惯上称呼我们为“昂闷”,称呼他们为“汤闷”。习惯上称呼太阳为“老阳”(嫣音)。老舍的著作中,许多处用到了“老阳”(发嫣音)。老北京人不太习惯用“汉子”这个词汇,偏好使用“爷们”这个称呼。旧时北京人胡同里相见,相互打招呼:“爷们!吃了吗您那?”一句话,感觉相当的亲切。听老人们讲,使用爷们这个词汇很有讲究的。第一、爷们这个称谓是一种尊称,代表顶天立地,包含了担当。“爷们是站着尿尿的,不顶事算什么爷们?”强调要担责。老北京人常说“活着要像个爷们!”也是这个意思。第二、旧时的北京人很注重辈分,乱世不乱辈。长幼尊卑是不能含糊的。一句“爷们”包含了很多内容,省了很多烦恼。我比对方辈分大,可以称呼对方爷们,我比对方的辈分小也可以称呼爷们,都没错。所以,旧时北京人相见,爷们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相当的高。爷们也用于自称。“嗨!打听,打听,咱爷们怕过谁?”这句话中的爷们是对自己的称呼,自视自己是个爷。爷们还有时代表一个小群体。“你、我、还有他,咱爷们铁了去了。别人比不了。”遇到达官显贵要称呼人家爷或者大爷。这个时候,称呼人家爷们明显与人家套近乎,人家是不乐意的。本来嘛,旧时的达官显贵哪一个乐意与普通老百姓为伍的。很少。

茶喝在品。不咂摸,哪来的味道。闲暇之时,品一品旧时北京的老话俚语,能咂摸出许多滋味。品味老北京的老化俗语不仅能够感受传统京味文化的张力,还能让你深刻的感受时代的变迁。有一个老北京的民谣,老海记忆特别的深。“黄瓜老吃、韭菜长(常)吃”,这句老北京的老话俚语,在解放前,北京的平民百姓经常讲,甚至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一些胡同里的老北京大爷、大妈们还经常说。 

黄瓜老吃,韭菜长(常)吃。是旧社会老北京胡同里的一句经典的民谣(或者说是俚语)。民谣中的老和长都是一字双意。老吃可以理解成经常吃,也可以理解成黄瓜长老了以后,再吃;长(常)吃可以理解为经常吃,也可以理解为韭菜长长了以后再吃。在这句民谣中,老北京的普通百姓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后一种。开春的头茬韭菜,味道最美、最香。农历的五月、六月,韭菜疯长,韭菜品质大幅下降,华北地区有五(指五月)风六月臭韭菜之说。黄瓜的生长道理相同,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鲜,脆、味道微甜,生吃,相当的爽口。黄瓜长老了以后,瓜皮变硬,味道开始变酸,有一种怪味。除去留籽之外,老黄瓜往往被人扔掉。过去生活条件差,黄瓜长老了、韭菜长长了以后、品质下降了,不值钱了。这个时候,卖黄瓜的、卖韭菜的论堆儿卖,基本上是给一点钱,您就能买一堆儿,相当的便宜。至于尝鲜,那是富贵人家的事情。老北京胡同里的穷苦百姓,下里巴人那是不敢奢望的。这句民谣实际上是旧社会老北京胡同里的一种灰色幽默。在老海的老家农村,也有一句民谣,同样与黄瓜有关。“一辈子一条直溜黄瓜都没吃过。”说的是,某某人活得憋屈,一辈子没吃过一条直溜嫩黄瓜。这句民谣,一直流传到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父辈们经常挂在嘴边。生活条件差,物质匮乏,那个时代,全国的许多地方都那样。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新鲜的水果、反季节的蔬菜随时能够买到,普通的市民,吃嫩韭菜、吃嫩黄瓜早已不再是奢侈的事。“黄瓜老吃,韭菜长(常)吃”这句老北京的民谣彻底失去了它的语境。北京的大爷大妈们爱说,过去,达官显贵享受不到的,现在我们这些平头百姓都享受到了。北京大爷大妈们的话,老海我有亲身的感受。前不久,在北京国企工作的宝贝闺女生日。儿女的生日,妈的难日。孩子有孝心,北京的生鲜果蔬超市,美国的车厘子、智利的牛油果、越南的火龙果......,孩子买了一大箱,孝敬她的妈咪,老海我也跟着沾光。刚开始见到这些东西,我们两口子还有点舍不得吃。孩子说,这些过去的高档水果,现在普遍大众化了。只要父母嚼得动,她以后还会买。告诉她的爸妈,该吃吃、该喝喝。老婆很感慨,“这些进口的高档水果,铁百万(京城的翡翠大王,出自大厂县大马庄村)在世的时候,恐怕都没有吃过。”我们两口子欣慰孩子的孝心,更庆幸赶上了好时光。和谐盛世,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好时候。

作者:海宝明 联系地址:河北省大厂县县城大安东街91号 大厂县民宗局邮编:065300 电话:15931609761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海宝明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