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垃圾分类,没段子说的那么累

2019-07-09 14:47 北京晚报

原标题:分类,起而行之经验篇

垃圾分类,没段子说的那么累  

编者按

伴随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启动,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日前介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也已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

在不远的将来,“麻烦、不会”再不能成为拒绝垃圾分类的挡箭牌。事实上,伴随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度不断提升,有的市民在转发调侃之余,已经去默默买了垃圾桶,有的市民则数十年如一日,还将继续坚持下去……本报记者询问了“分龄”各异的先行者,也跟访了近期加入的有心人。垃圾分类有什么关窍,究竟难不难?“动真格”后自见分晓。

居住地

东花市街道忠实里社区

“分龄”1年1个月

“零基础”老人更易上手

忠实里社区为推动垃圾分类,去年6月特别组建了一支“忠实守望队”。作为首批骨干成员,70岁的居月茹和宋振铎“上岗”后这一年多来,无论日常宣传值班,还是在自己家中,对垃圾分类都同样积极认真。

事实上,在去年5月跟随社区参观高安屯垃圾分类处理厂之前,两位老人还从未接触过垃圾分类。居月茹回忆,参观回来后,社区便“马不停蹄”着手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发了很多宣传材料,组织培训,得先给我们这些宣传员讲讲清楚。”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在居月茹看来,哪怕是像自己这样“零基础”的老人,学这些“小册子”也并不算费事。“我们老人平时都做饭,而且我原来插过队,哪个东西能当肥料,哪个东西不能降解,我们这些岁数的人基本都知道。”

自己这关好过,家人未必一开始就能理解。居月茹老两口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她回忆孩子们起初并不太积极,还会抱怨麻烦。尤其一次正在值班的居月茹翻拣着垃圾桶,将大伙儿分得不对的垃圾挑出来,正好被回家的儿子儿媳看到了。“进门之后连连催着我洗手,还说‘好家伙,您在那儿扒拉什么呢!’”

趁此机会,居月茹给小两口好好“上了一课”,告诉他们垃圾分类是国家将来的趋势,肯定不会做一做就停了,只有越做越好。“我说没准以后你走在外面,扔垃圾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丢人了。还给他们讲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这些都是必须知道的。”

听了这番话,又见母亲辛苦,儿子儿媳明白了老人的苦心,也愿意配合了。居月茹家里,有3个垃圾桶都是装其它垃圾的,分别放在卫生间、老两口房间、小两口房间,只在厨房设置了一处装厨余垃圾的袋子。她满意地表示,“儿子儿媳拿水果回房间吃,吃完后绝对会把果皮果核送到厨房。老伴也是用个小盘子吃东西,然后把垃圾送到厨房去。”

而宋振铎家只有老两口,在操作层面上难度不大。他回忆,最初老伴只是会有疑问,“说咱们分了有什么用,到时候不还是混在一起运走了?”事实上,这也是他做宣传员过程中经常听到的居民声音。“其实包括我以前也会有这种担忧,参观垃圾处理厂之后,我就知道像厨余垃圾是有专门处理的地方了。以前可能有混装情况,现在确实开始分了,我们会把看到的情况好好地给大家讲。”

“纸盒留着卖钱”就是在分类

因为吃得少而简单,宋振铎老两口平日里产生的厨余垃圾量很小。他用一个约20厘米高的长方形小筐作为垃圾桶,放置在厨房水龙头旁边。这样做饭、清洗时,可以随手将厨余垃圾投入,无须弯腰。平时上面再放一个塑料小托盘当做“盖子”,也显得颇为整洁。

居月茹家同样采用将厨余垃圾“上移”的方式,她在厨房水管上别了一截铁丝,将塑料袋挂起来。洗菜择菜、剩饭剩菜就可以直接扔进去了。“比放在地上方便,原来猫着腰往下倒,还容易掉在地上呢!”

“方便”是老人们为坚持垃圾分类总结出的另一项原则,包括可回收物的处置也是一样。居月茹家的阳台上有一个编织口袋,用于存放塑料瓶,她还会将纸盒等压扁折好,积攒到一定数量就联系“绿猫”。这是一款家庭可回收废品的手机APP软件,可以一键呼叫专业回收人员来上门回收。“他们最多20分钟就能到,给的价格也不错,比自己出去找私人收废品方便多了!”

此外,居月茹认为,社区也应为居民分类投放创造良好条件。她点开垃圾分类宣传员的微信群,常有值班的宣传员在群里反映垃圾桶的装载情况。“因为居民区一般是厨余垃圾比较多,如果装满之后没及时清运,厨余垃圾可能就会被扔到其它垃圾的桶里了。”

在宋振铎看来,人们不必对将要实行的垃圾分类太过紧张。垃圾分类在很多家庭中,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像家里有老人的,肯定说过‘纸盒子留着卖钱吧!瓶子留着卖钱吧!’这其实就是一种分类。只不过我们要进一步再将厨余垃圾分出来,这么想就很简单了。”

居住地

体育馆路街道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

“分龄”16年

客人扔垃圾,自己跟过去

每次吃完饭,再拾掇好厨房,72岁的俞柏声总要仔细将蔬果皮核、剩饭剩菜与包装袋、塑料盒等区别开来,各自投入墙边的两个垃圾桶之中。

从2003年入住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的第一天起,俞柏声便依照小区物业的宣传指导,开始了垃圾分类,一晃已经16年!此前,她住在一幢老式居民楼里,垃圾需要从每层的垃圾道开口处丢进去直通一楼。虽然方便,但极易造成堵塞,夏天气味尤甚。

俞柏声爱干净,对新家推行的垃圾分类十分支持。通过认真学习物业发放的小册子,再加上每天扔垃圾时保洁员的解释、引导,她对垃圾分类很快熟悉起来。

与居月茹一样,俞柏声也认为垃圾分类离不开家人的配合。有时亲戚朋友到家里来作客,多半是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的。俞柏声会让他们将垃圾都放在一个袋子里,等客人走后自己一样样再分。或者人家自己去扔垃圾的时候,她也跟着过去,看到扔错了就纠正一下,趁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比如吃完的梨属于厨余垃圾,外面包装的泡沫网属于其它垃圾。大家听了之后,就‘哦哦,我知道了。’”

这种经历让俞柏声意识到,如果家里只有自己认真分类,别人都随便扔,需要不停地纠正,肯定也是不行的,全家人得“统一思想”。好在80多岁的老伴特别支持她,“相对来说老人可能更认真一点,我们这几个常见面的老姐妹都很自觉。”事实上,她认为即便最开始遇到些许阻力也无妨,因为垃圾分类是可以被带动的——起初小区实行垃圾分类,有一些居民不太理解,扔垃圾的时候混在一起。保洁员也不说什么,只是等他投完了拿出来重分。可能看保洁员辛苦,后来不接受的人也会主动分类了。

习惯至上,扔就扔到对的桶里

16年间,俞柏声家里始终坚持将垃圾分为四类——除了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外,还在饭桌下摆了个大纸箱,专门盛放报纸、纸盒等可回收物,并用一个小袋子收纳旧电池等有害垃圾。

这几种分类方式是与小区的回收途径相对应的——数量充足、位置合理分类垃圾桶可以随时承接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门口有一个小桶,废旧电池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带下去投放一次;传达室每天都有值班人员,能帮忙处理可回收物。“我也不需要自己攒着出去卖钱,就相当于送给他们了。”俞柏声认为,小区配套措施跟得上,是垃圾分类的另一项重要前提,“要是让大家处理起来很不方便,肯定也坚持不下去。”

回顾多年来的垃圾分类历程,俞柏声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真的很简单呀!”在她看来,什么都敌不过“习惯”二字。“过去随地吐痰、纸片乱扔也是一种习惯,为什么大家就能改了呢?垃圾分类只要一开始用心学会,形成习惯,真的不费事。因为就算你随便扔,也要踩开一个桶扔进去,那就扔到对的桶里嘛!”

最近,老人也听说了上海种种关于垃圾分类的“段子”,对于北京的分类方式她信心满满。“不管有什么变动,只要有详细的对照图,我都能学得好,记得住。”

本报记者 魏婧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